多倫多的氣溫回升至零度,冰雪在悄然消融,似乎連冬日都在輕聲告別。
Velma, Judy等老外鄰居送上旅途祝福,最后一句'We will miss you',讓人潸然。
Carol說要在我離開期間幫忙定期查看房子,她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樂意替你做任何事”。
華人鄰居特意翹班回家,美味的“上車餃子”,熱氣騰騰,飽在胃里,暖在心中。還未離開,便已開始期待那碗“下車面”的溫度。
進入多倫多國際機場,環望皆是行色匆匆的陌生人,不同膚色,不同國籍。
如果想過一種安穩的生活,只需停下腳步,不必舟車勞頓,但我肯定不是這類人。于是經常出發,不斷遇見,卻也不斷分離。
回望身后,是那些在這片異國土地奇妙的遇見;遠眺前方,是那些相知多年的老友依然守候。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逢,有些人溫暖了歲月,有些人驚艷了時光。
機上十四個小時,睡思昏然,追了兩部電影。
重溫《中國合伙人》,感受到青春的激情滾燙,緬懷八十年代民企的自由勃發。然而,一道令下,教培行業被迫消聲匿跡。再回首,究竟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到了這個年紀,如劇中王陽所言,曾經夢想別樣的人生,最終發現,與大多數人一樣,也未嘗不好。
另一部《一百萬英里之外》(A million mile away),一部關于美國夢的勵志電影,由真實人物改編。講述一個來自墨西哥農場工人如何憑借不懈努力,成為美國NASA第一個前往太空工作的移民。他的故事,是美國夢的縮影。曾幾何時,美國這片土地承載了無數移民的夢想,也確實成就了他們的野心,包括當下最紅的川普與埃隆·馬斯克,自己或祖上都是移民,如今卻高舉反移民的大旗。正如那個比喻——某些人上了車,就希望快些開走,不讓后來者再登車。但基于內心深處渴望更好生活的夢想,自強不息的精神必定會生生不息。
經轉上海,時間匆匆,心中默念一下上海的老朋友,相約下次。又是下次,下次將在何時?
入境充分體驗科技便利,放上護照,按下指紋,無人問話,絲滑入境。
候機空閑,刷刷朋友圈,突見友人斌兒攜兒子的泣淚訃告,丈夫突發病故,時年五十九歲。之后獲悉先生的身體素質一直不錯,并無三高,熱愛鍛煉,周末還在爬山徒步,周一卻因心梗突然撒手人寰。上網還能查到他的輝煌過往——出生貧寒的農家子弟,八十年代初期湖北省理科高考狀元,碩士畢業,深圳某公司總經理,才華橫溢,卻天妒英才。生有時,死有時,人生無常,且行且珍惜,因為你不知道意外與明天哪一個先到。雖然知道每個人的歸宿終將是孤獨,卻來得太突然太早了些。抱抱斌兒!
晚上九點多的航班前往深圳。望向機艙,滿眼多是年輕的面孔。深圳,依然是一座充滿朝氣的城市。
鄰座的年輕父親正與幾歲的兒子視頻,孩子問:“爸爸,你今晚不回來了嗎?”父親溫聲回應:“要出差幾天,很快就回家。”這一幕讓我憶起當年——為了工作頻繁奔波,清晨飛往某座城市,見完客戶后當晚飛回深圳,第二天依然精神煥發地投入工作。那個時代,我們曾熱血沸騰,斗志昂揚。這世界曾經屬于我們,而未來,終將屬于新時代的年輕人。
清晨醒來,深圳氣溫零上二十度,70%的濕度,濕潤的空氣中透著溫柔的暖意。
小店吃一碗石磨腸粉,菜店的新鮮時蔬最撫游子心,還能趕上冬日才有的紅菜苔,心滿意足。
信步濕地公園,天藍風清,新葉嫩綠,繁花似錦,心內安然。
終于,回來了!
深圳,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