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抬舉,隨手日記,何德何能配得上“原創(chuàng)”被載于公眾號。
只是記錄一些不起眼的歷史罷了。
我也喜歡“反芻”。
看了一下,前前后后錄過三次,最早是2019年錄在荔枝上。再去聽,能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
生硬,后鼻音嚴重讀不好,聲音沒有溫度、沒有感情,像是在讀一篇批評誰誰誰的嚴肅性極高的東西,整個兒的基調(diào)都是喪喪的。大概那時候是為了文章里提到“做父親的多少都有些愧疚…”八成兒是憤恨著“為啥不改了這些愧疚吶?一代代的非得遺傳這樣的做父親的模式?”最倒霉的,還是媽媽。[摳鼻]哈哈,那個時候的自己,大概就是有股非常鳴不平的意思。
現(xiàn)在讀的,難道就沒有問題了?字音上,不該兒化的,又讀了,聽上去怪怪的“正、恒”后鼻音不足還是明顯得很。
不過,相比幾年前,感覺,稍微能聽了。起碼聽出不是帶著抱怨讀的,而是感慨。感慨孩子們長大的一轉(zhuǎn)眼,感慨父親們珍惜的小細節(jié)。
桂兒花樹,大概在我碼字的那天下午,就已經(jīng)被三叔四叔表哥他們,齊心協(xié)力的給鋸成樁了。這是老媽后來比劃給我看的。心里有小小的可惜。不過,不要緊,春天,還有許多個春天,足夠它們好好兒繼續(xù)抽枝拔節(ji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