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4~825年:???“鋤禾日當午”作者在肇慶

——李紳謫居地詩傳

一、新樂府運動關鍵人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公元799年,有位年輕考生,在大唐首都長安應試禮部科舉。按當時科場規例,考生要拜見當朝名人,遞交“行卷”以博取知遇、舉薦,所謂行卷是指考生本人自選的得意作品。他當時交了一組五言四行的短詩,共兩首,加起來八行詩共40漢字,總題目《古風二首》,其一是這首《鋤禾》。有學者研究斷言,《鋤禾》在唐詩的知名度最高,在華語世界,人人都能背誦,被所有家庭當作道德啟蒙信條。

《鋤禾》的作者李紳,字公垂,排行二十,他在《舊唐書·李紳傳》這么出場亮相:“紳形狀眇小而精悍,能為歌詩”,被人稱呼“短李”。白居易有一首百行長詩記載一眾詩人墨客情趣相投、春游會飲的情景,當中就有他:

有月多同賞,
無杯不共持。
秋風拂琴匣,
夜雪卷書帷。
高上慈恩塔,
幽尋皇子陂。
唐昌玉蕊會,
崇敬牡丹期。
笑勸迂辛酒,
閑吟短李詩。

(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

李紳在世的時間(773~846),覆蓋整個中唐時期(766~835),這個時期詩壇出現一個重要的流派——元白詩派,其領袖元稹、白居易,與李紳都是同齡人,三人不是一般的詩友關系,有詩為證:

百里音書何太遲?
暮秋把得暮春詩。
柳條綠日君相憶,
梨葉紅時我始知。
莫嘆學官貧冷落,
猶勝村客病支離。
形容意緒遙看取,
不似華陽觀里時。

(白居易《渭村酬李二十見寄》)

孤吟獨寢意千般,
合眼逢君一夜歡。
慚愧夢魂無遠近,
不辭風雨到長灘。

(元稹《長灘夢李紳》)

他們簡直是魂牽夢繞,白居易寄贈李紳的詩共有10首,寫到“短李”的詩亦有3首。

元白詩派作品,在內容上著重寫實,承傳《詩經》的諷喻品格,強調詩歌對社會的批判、教化功能,語言運用力求通俗易解、甚至白話化,體現出對盛唐時期格律詩體的一種重大革新,涌現大批作家、作品,藝術成就相當高。當時的“新樂府運動”(胡適《白話文學史》),就是對元白詩派創作思想的最好注腳。

白居易這么定義新樂府風格:

篇無定句,句無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白居易《新樂府》序)

——白居易這段話,緣起于公元809年,三十七歲的李紳寫成《新題樂府二十首》——這組作品被后世認定為標志新樂府運動正式啟動的開山之作,之后元稹很快以組詩《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應和。接著白居易又加入對李紳、元稹的應和,寫出一組五十首詩,并且最早使用“新樂府”一詞作組詩總題。由此可見,李紳是新樂府運動的關鍵人物,不少詩論家、史家斷定:“最終在李紳、元稹、白居易的大力倡導和示范下,新樂府詩的創作走向高潮,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地位,影響所及,貫穿整個中晚唐”(嚴正道《李紳及其詩歌研究》110頁)。只可惜,《新題樂府二十首》已佚失。

本文開頭說到的《古風二首》又名《憫農二首》,寫作時間雖然比《新題樂府二十首》早十年,卻早已呈現言辭質直、內容諷喻的元白詩派特質。《憫農二首》另一首寫道:

春種一粒粟,
夏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李紳送呈行卷的對象,是當時連中兩科(進士及第、博學鴻詞)、被皇帝親自授官的名人呂溫。呂溫讀完李紳兩首小詩,預言:李紳今后一定官拜宰相級別的高職(《云溪友議》卷一:“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為卿相”)。

《春種一粒粟》沒有歌頌皇上如何英明偉大,反而死磕糧食豐收之年“農夫猶餓死”的社會陰暗面,放在今天,顯然通不過微信審查。呂溫作為一位受過皇帝冊封的顯赫人物,竟然這么看好作者李紳的仕途!可見大唐王朝包容開放、制度自信,不是說著玩的。

呂溫的預言后來應驗嗎?

二、在肇慶

公元824年二月(年份為公歷,月、日均用農歷,下同),五十二歲的李紳因皇帝聽信讒言,從中書舍人(五品上、相當于皇帝的機要秘書),被貶為端州司馬(五品上至六品下、相當于州級長官的副職,多為貶官擔任的閑職)。

當時端州(今廣東肇慶市)屬于邊遠荒涼之地,可見朝廷的責罰非常之重,賈生謫去因前席,痛哭書成竟何益。物忌忠良表是非,朝驅絳灌為讎敵(李紳《逾嶺嶠止荒陬抵高要》)。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出發,帶上家眷、甚至做好此去無歸的打算。

李紳來端州主要走水路,最后一段從長江水系南下,穿越靈渠、通過漓江進入西江上游,順流而下,途經德慶河段非常險要,除非剛下過大雨使江水上漲,否則多半會船毀人亡。傳說當時悅城龍母廟已經相當靈驗,于是,李紳留下一段禱神漲灘的故事,正史和地方志都有記載。例如,北宋時期編纂的《新唐書·李紳傳》寫道:“始,紳南逐,歷封、康間,湍瀨險澀,惟乘漲流乃濟。康州有媼龍祠,舊傳能致云雨,紳以書禱,俄而大漲”。

李紳跋涉4935里,于當年初秋到達端州,但具體到達日期沒有記錄,沿途他一路寫詩。

瘴江昏霧連天合,
欲作家書更斷腸。
今日病身悲狀候,
豈能埋骨向炎荒。

(李紳《江亭》)

——估計這是他到達謫所的第一首詩,嶺南初秋還是炎夏的氣息,濕度高氣溫高,連日天色昏暗,家眷還在路上未同步到達,免不了憂心忡忡。聯想自己被朝廷重罰很難翻身,仿佛看見自己就要老死在這蠻荒之地,心中一片凄涼。當然,“豈能埋骨向炎荒”,他還不至于向命運屈服。

瘴煙長暖無霜雪,
槿艷繁花滿樹紅。
每嘆芳菲四時厭,
不知開落有春風。

(李紳《朱槿花》)

紅蕉花樣炎方識,
瘴水溪邊色最深。
葉滿叢深殷似火,
不唯燒眼更燒心。

(李紳《紅蕉花》)

——這兩首有名的詠花詩,寫的是同樣心態,朱槿和紅蕉花色都是大紅,濕熱氣候特有的花卉,花期覆蓋全年。端州到處可見大紅色的花朵不分季節地盛開,連同幾乎天地一色的瘴江、瘴煙、瘴水,使來自中原四季分明氣候的李紳,滿懷沮喪又平添幾許煩躁。他還有一首描寫南粵氣候四季不分的詩,感嘆無法適應:花開花落無時節,春去春來有底憑。燕子不藏雷不蟄,燭煙昏霧暗騰騰。(李紳《憶漢月》)

昔陪天上三清客,
今作端州萬里人。
湘浦更聞猿夜嘯,
斷腸無淚可沾巾。

(李紳《至潭州聞猿》)

——這首是落腳端州之后,補記自己經過潭州(在今湖南長沙市)時兩岸猿聲悲鳴,心情還是郁悶。但與他進入端州轄地經過封開江口河段時寫的另一首《聞猿》(全詩:見說三聲巴峽深,此時行者盡沾襟。端州江口連云處,始信哀猿傷客心)相比,心緒似乎已經放寬不少。

原來他初到端州,就有位土著名叫李再榮,贈送吉祥物紅龜一只,讓他到西江放生,這吉祥物似乎能通人意,“回頭者三四、游泳前后,不去久之”。然后他在住處附近,又看見喜鵲現身鳴叫,本地人又說此鳥非常罕見,也是大吉的兆頭!筆者以為,可能是端州人看重他寫出“鋤禾日當午”,專門導演好意頭的事體哄他開心。不過這招有效,李紳認同土著們對他的熱情,“今作端州萬里人”,不久就融入了我們端州人的身份。

雨中鵲語喧江樹,
風處蛛絲飏水潯。
開拆遠書何事喜,
數行家信抵千金。
長安別日春風早,
嶺外今來白露秋。
莫道淮南悲木葉,
不聞搖落更堪愁。

(李紳《端州江亭得家書二首》)

——到夏盡秋來、涼意漸起,李紳邁步西江岸邊,盼來了珍貴的家書,這天他面對雨中江景,不僅聽見一樹喜鵲吱吱喳喳,還看到不少蜘蛛隨風織網——古人認為也是預兆吉祥的動物,他終于快樂起來。

菊花開日有人逢,
知過衡陽回雁峰。
江樹送秋黃葉少,
海天迎遠碧云重。
音書斷達聽蠻鵲,
風水多虞祝媼龍。
想見病身渾不識,
自磨青鏡照衰容。

(李紳《在端州知家累以九月九日發衡州因寄》)

——轉眼到了深秋,金菊盛放的時候,李紳能夠確切地知道,家眷具體在什么時間來到身邊,對受屈被貶的憤懣心情,逐漸歸于平復,向德慶龍母“禱神漲灘”的故事,也寫進詩中,對未來的信心有所恢復,只是歲月不饒人,自己也日漸衰老了。

三、司空見慣

李紳在肇慶寫下的詩歌,雖然不屬“新樂府”體裁,卻都具有內容寫實、語言直白的特征,少用典故,相當易讀。

824年十二月,李紳一家在端州團圓。825年二月十四日,他一家人游玩七星巖,留下《石室題名》。按照《肇慶府志》(清代光緒年間編纂)記載他“很有善政,端州人為之感泣”,“端州人攀留不可,留其衣帶祠之”。他在被貶肇慶任上,為官作風自檢自律,民間傳誦他“蓮藕無絲”、“挖井便民”、“誘捕鱷魚”、“疏浚河道”等事跡。

是年五月,皇帝發現李紳無罪的新證據,為他平反,他的好運說來就來了。他當月離開端州赴任新職,其后十幾年,官越升越大,距離朝廷權力核心越來越近,公元842年二月,時年70歲的李紳,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首席宰相、正三品)。四十年前呂溫的預言應驗了!

根據正史和地方志記述,李紳是治理地方政務的好手,每到一地做官都留下一些不謀名利、為民辦事的佳話。不過,隨著互聯網商業化寫作日益發達、泛濫,近年流行一種說法:李紳晚年仿佛變成一個奢侈腐化的酷吏,成了拋棄初心的反面教員。有人甚至建議小學課本不要再用《憫農二首》。

事情起因于一篇野雞網文,“引用”明末清初作家褚人獲(《隋唐演義》作者)的筆記小說《堅瓠集》,說李紳發跡后喜歡食用雞舌頭,每餐要殺雞300只,丟棄的雞肉雞毛堆積如山,“曾經寫下最代表勤儉節約古詩的李紳,自己卻是一個最窮奢極欲之人,雖然寫下了最悲天憫人的詩,卻做出了令人作嘔的行為。”筆者找到《堅瓠集》,卻沒有這樣的記載,純屬胡編濫造、偽托古籍騙取點擊量。

然而,也有不少人認為,李紳吃雞舌頭雖假,但他后期的表現確實有點那個,《新唐書》寫他“所至務為威烈,或陷暴刻”,即官架子大得非常過分,有殘暴傾向,符合酷吏的形象。

發生在公元845年(李紳七十三歲,因中風辭去宰相,出任淮南節度使)主筆斷案的吳湘冤獄,是他人生的最大污點:李紳參加李德裕與牛僧孺之間的派系斗爭(史稱牛李黨爭),至少由于他出于派系立場、過于附和同黨而導致重大疏忽,使吳湘被不當地被處死。李紳去世數年后,吳湘冤獄翻案,皇帝下詔處罰:剝奪李紳獲得的一切官爵,子孫不得做官。

還有,中唐著名詩人、李紳的同齡人劉錫禹,寫過一首七絕:

高髻云鬟宮樣妝,
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閑事,
斷盡蘇州刺史腸。

(劉禹錫《贈李司空妓》)

常用成語“司空見慣”出自這首詩,詩中主角是李紳,唐朝末年筆記小說集《本事詩》(著者孟棨)的“情感篇”寫道:

劉尚書禹錫罷和州,為主客郎中、集賢學士。李司空(李紳,曾任司空職務)罷鎮在京,慕劉名,嘗邀至第中,厚設飲饌。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劉于席上賦詩曰:“?鬌梳頭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因以妓贈之。

讀了這首艷詩,以及古書對李紳的描寫,你會怎么看他呢。哈哈。■

作者:禤 青 13602985366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96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27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870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742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527評論 6 40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010評論 1 322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108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250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6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65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85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71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03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72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717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8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815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