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同感共情的第一大障礙:救世主情結。本文聊同感共情的第二大障礙:同病相憐情結。
咨詢師在談話中,過分認同來訪者的感受,時常擺出一幅同苦共患,難忘滄桑的架勢,讓來訪者感覺不知是誰在接受咨詢。其主要是由以下幾個特點及表現:
角色混淆
第一,角色混淆。咨詢師在談話中,過分追求與來訪者經驗上的平等,講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覺,結果導致你我不分,咨詢關系不明確,給人感覺很假或很困惑。
記得很久以前,剛開始做模擬咨詢時,那次咨詢的議題是,工作焦慮。那段時間我也特別焦慮,還因此手上起了一些泡泡,好像叫什么疹。
于是,在咨詢的過程中,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來訪說到他的焦慮,我也說到了我的焦慮,開始了抱怨,憤怒,結果變成了他給我做咨詢。
現在想起來,感覺那個時候的我,還沒有準備好做咨詢師,就開始了咨詢師的行動,結果很糟糕。其實在咨詢開始前,需要先療愈自己的心,自己心境平和,才能治愈別人。
舍我其誰
第二,舍我其誰。咨詢師在談話中,力圖讓來訪者感到“再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你的心結,因為我也曾同樣地苦惱過、困惑過(如失戀、破財、喪親、離婚等)”。
這樣做容易陷入自以為是的陷阱。在生命之初,人都是全能自戀的。認為我就是全世界的中心,當發現外部世界有個和我一樣受傷的人時,會異常驚喜。
可能有我的感覺就是全世界的感覺,但實際上不是。就像一次考試,學渣說:沒問題,大概是60分。學霸說:沒問題,可能是90分。不是一個沒問題。
我的觀點,我的感受,不是你的。我以為是,不是你以為是,不要覺得煩,就是有些東西,需要弄懂,才能往下走下一步。
一味迎合
第三,一味迎合。咨詢師在談話中,為了使來訪者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對他(她)講的話一味認可,甚至不惜編造出沒有的事情來呼應來訪者的內心體驗。
心理研究院院長岳曉東老師說,來訪者的話,就像擠牙膏,自己說出一些,問出一些,真相是一整個牙膏。
咨詢師的本事就是,通過經驗、常識、智慧判斷一整個牙膏是什么樣的。根據來訪提供的信息,判斷事情是怎么形成的,怎么發展的,怎么呈現的。
來訪者的話,是基于他角度的真實,甚至只是感受真實。尤其是幼年的記憶,更是很可能被篡改的,畢竟記憶是靈魂的奴仆,而不是真實的書記官。
編造更是大錯特錯,堅強只能來自真實,虛幻讓我們無力。編出來的,自己會心虛,沒底氣,而真實真誠是一條無堅不摧的道路。
有時我感覺,咨詢師就像和尚,需要出家人不打誑語。需要不斷修行,與自己的本能反應作對,直到獲得佛陀才有的那種智慧與洞察力。
以己度人
第四,以己度人。咨詢師在談話中,完全接受按照自己曾經有過的挫敗、痛苦體驗去推測來訪者的內心感受,結果導致同感共情失誤。
其實在嬰兒最初的世界,就是這樣。世界是混沌一片的,就像在母體一樣。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
然后有了分化,媽媽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媽媽的,我和媽媽以外的就是他的。我和媽媽是我與你,你是壞的,我就是好的,你是好的,我就是壞的。
成年后,也可能出現這種狀態。以為那個情景下,我的感受,就是那個情景下,你的感受。實際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同一事件,同一時間,同一人物,感受都可能不同,比如看書,第一次看和第二次看,收獲就是不同的,更何況,不同人呢。
做心理咨詢師,就是需要更嚴謹,更加中立客觀。更好地看到來訪,更好地看到自己,更好地看到關系。對自己、他人、世界有更多的洞察和理解,更有人性。
謝謝你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