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經癡迷
初讀紅樓夢是初二暑假,母親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三本書,但獨獨鐘愛《紅樓夢》。
那時看到的就一個字:“情”。
連讀三遍,眼里只有寶黛的真情,尤愛黛玉的性情與才氣,孤傲、感傷、敏感、真情、癡情,愛一個人,看得冰清玉潔,愛得無怨無悔,看不得寶釵的圓滑世故,再看到其他各色人事都會跳過,而相愛卻不能相守的結局讓人好是糾結。以致青春期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沉浸在紅樓夢情結中。再加上中學時代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情也恰如黛玉,還真有同學稱我林妹妹。
踏入職場,入手全套《紅樓夢》,但發現居然難以卒讀。
此時只見一群人無所事事,盡是些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庸俗瑣事,甚是無聊。而自己初入職場,有太多豐富的、有挑戰的、有意義的職業生活在等著我。后來再也沒有翻看過,只是在書柜上偶爾瞥見《紅樓夢》,想到少女時代曾經那般迷戀,現在居然都看不下去,有一絲傷感飄過。
二、喜聽蔣勛
直到結束職場打拚,得以賦閑下來,經朋友推薦,開始在喜馬拉雅聆聽蔣勛細說紅樓夢。
真是聽得我如醉如癡,如罷不能,收獲頗豐。
蔣勛,臺灣著名美學家、文學家、畫家。一九四七年生人。
蔣勛閱讀《紅樓夢》多達三四十遍,其對《紅樓夢》獨特且全方位視角的解讀,從人性的、文學的角度挖掘《紅樓夢》獨特的人文內涵,可謂品讀最到位、講解最感人的《紅樓夢》賞析。
三、我的推崇
收聽此書收獲頗豐,實難一一詳盡。茲僅作最簡要的紀錄。
【01】聲音之美
蔣勛的聲音磁性而溫暖,聽起來十分舒適,那種愜意無疑于享受一頓美味佳肴。
難怪林青霞每周必飛臺灣親聽蔣勛授課《紅樓夢》。她說:“蔣勛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聽老師講《紅樓夢》,心里會產生安定的力量。“
【02】講解之美
作為大學老師,蔣勛授課技巧嫻熟。講解細致,重點突出。蔣勛講解過程中會重復介紹人物背景便于聽眾理解,雖然有時略顯啰嗦。
但想《紅樓夢》人物眾多,如果只是單純誦讀一遍原文,就是再好聽的聲音,估計仍會被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給弄暈,極有可能聽著聽著就呼呼大睡了。
如果有聲作品都能講到這水準,那必將會有無數受眾,尤其是是一些晦澀難懂的經典名著必會有更好的傳承。
而在做家務過程或旅途中慢慢聆聽蔣勛,真是一種絕佳的享受,一次愉快的聽音之旅。
【03】人性之美
人性并非單純的善惡,人性是復雜的,尤其成長階段的孩子心性更復雜。每個人可能都有兩面,一個是公開的我,一個是內自的我。
如薛蟠,看是花花公子,甚至干過不少壞事。但每一段感情都是真誠的,只是到了一段就忘了上一段。他也是充滿善意的,對窮人家也會主動接濟,
紅樓夢中的每個人物的個性都是豐富的、生動的、真實的,而不是刻板的、教條式的人物。
【04】博學之美
蔣勛老師知識淵博,講解過程中不僅僅拘于紅樓故事,還有很多歷史典古穿插其中,如竹林七賢、柳永、唐伯虎、潘金蓮、唐明皇、卓文君、薛濤、蘇軾等。
經蔣勛老師一講,方知《紅樓夢》堪稱那個時代的百科全書,博大精深,而作者自己是有著豐富的積累才得以詮釋清楚。
蔣勛老師說,可以透過紅樓夢來研究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官場、親子教育、東方哲學、心理學、詩詞、語言學、神學、性學、中醫、花草、建筑、美食、禮儀等等,每個領域都可以深入解讀,再結合現實背景來研究,必成氣候。
【05】文學之美
聽蔣勛的講解,就想,如果早些年聽到蔣勛講《紅樓夢》,或許自己早早被吸引步入文學圣殿了。
1)好的文學作品就是能喚起內心的共勉,能引發你的思考,那一定注重細節描述,不是空白大話。
2)好的文字是千變萬化,既有雅士的高貴,又有下人的粗俗;既有成人的威嚴,又有孩子的頑皮。
3)小說的結構要有主線,但光有主線太過單調,還要有枝節來豐富,借人之口講述很多背景,或借巧遇引出新的線索,不經意間卻游刃有余。小說講究編織技巧,幾個線索穿叉有序,不急不忙。
4)練習寫作,可以取一段來改寫成短篇小說,或選一個你討厭的人來寫,一則可以讓你換位思考,理解這個讓人生厭的人內在動機;二則一個討厭的人若能寫得讓讀者也愛看,那水平就出來了。
5)作者能寫出如百科全書似的文學作品,平時就需有心積累與探究,這樣寫到什么事時就會很專業。如寫到中醫把脈治病,仿佛就成了中醫專家;寫到作畫,又變成一個畫家;寫到官場,那就成為一名為官之人。
【06】細節之美
蔣勛是把《紅樓夢》當“佛經”來讀的,因為處處是慈悲,處處是覺悟。蔣勛老師通讀《紅樓夢》幾十遍,帶著聽眾游遍《紅樓夢》的每個角落,原來還有這么多細節之前我從來未曾注意過,也未深入思考過。如:
1)紅樓夢的主線索不僅僅是寶黛釵的三角戀,而是有兩條主線索,一是賈府的衰敗,二是緣分在塵世的了結,只是緣深緣淺,緣長緣短。
2)才明悟紅樓夢是一部青春回憶錄。早先讀此書從未注意過書中人物的年紀,聽了蔣勛的細說,才知寶黛也就12-14歲,王熙鳳也才17、18歲,而賈母也就60出頭罷了。可能是之前看電影形成的印象,一直以為寶黛20多歲,王熙鳳40多歲,賈母該七、八十的老太太。作者十幾歲家中敗落,這是他的一本青春回憶錄,一個家族曾經奢華的傷感回憶。
3)從親子教育的角度看,賈政對寶玉的培養是失敗的。從抓周開始產生的厭惡,在父親眼里是不堪入目的,到后來動用父權責難打罵甚至侮辱。沒有對話,沒有溝通,只有父權。成長階段的孩子是不定性,不能以定性的主觀來判斷與要求。真正的愛是給予自由、尊重,引導孩子思考、選擇,而不是利用父權威逼。先打開窗戶,才有可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孩子應是具有獨立精神的個體,這是為什么那吒將骨肉還給父母,終以蓮花化身。
4)紅樓中的很多性情和行為相似的人物都是成對出現的。如黛玉與睛雯,襲人與平兒,夏金桂與王熙鳳等等。
5)對一些小人物的描寫,體現了佛眼慈悲的文學觀。如蔣勛所言,《紅樓夢》一讀再讀,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寶釵,不再是王熙鳳,不再是風光亮麗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極悲憫的筆法寫出的賈瑞,或薛蟠,或者趙姨娘等。他們陷溺在情欲中無法自拔,他們找不到生命上進的動機,他們或墮落,或沉淪,但作者卻只是敘述,卻沒有輕蔑或批判。
6)紅樓夢中對其他人的衣著則有詳細的描述,但唯獨對黛玉的衣著卻從來沒有描述過,但那超然氣質卻深印心中,仿佛一個女神下凡到人間陪你玩過一段。
7)社會若不關注卑微者的痛苦,反撲會產生巨大的暴力革命,甚至是毀滅性的。人的成長不容易,受到壓抑就會有委屈。如趙姨娘請馬道婆作法,賈環用熱油燈想燙瞎寶玉。
8)中西方的建筑理念不同。大觀園是曲徑通幽,西方的建筑則大氣,一覽無余,如凡爾塞宮。
9)要關注過氣英雄。如寶玉的奶媽李奶奶、焦大。這些人物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如何面對他們也是需要關注的。
【07】人生之美
一本書,可以讓你不斷看到“自己”,這本書才是一本可以閱讀一生的書。
細細聆聽《紅樓夢》,也情不自禁地反思、解讀自己的一生。少女時有著黛玉的孤傲敏感癡情,工作后近似寶釵的圓滿玲瓏,做管理者后又如同王熙鳳的能干潑辣,那未來就可能會成為慈悲寬容之賈母了。
聽著聽著,再回歸現實人生,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原來也都在《紅樓夢》中。
每個人背負著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會有一種真正的同情,但也不再會隨便說:喜歡什么人,或不喜歡什么人。
聽完了,有種失戀的感覺,好在可以再重聽,就又欣悅起來。
只可惜,因蔣勛老師認為后四十回乃高鶚續寫,寫得不好,所以只講述前80回。但后面結局如何,好多情節早已淡忘,蔣勛老師也不再講了,甚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