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寫作《如何閱讀一本書》外,以主編《西方世界的經典人》并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而聞名于世。
讀書其實是很私人的事,每個人讀書的方式都不一樣,所以我看完這本書的前五章覺得作者不是教大家按照條條框框去閱讀,而是教大家怎么讀更容易了解一本書的內容,而不至于讀完也不知道講什么。
我覺得前五章的核心思想是在閱讀的時候要思考,閱讀的過程就是答疑的過程。
下面是這本書前五章的架構:
閱讀有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
2、檢視閱讀
3、分析閱讀
4、主題閱讀
四個層次之間是遞進關系。
一、基礎閱讀
1、基礎閱讀在美國有三個歷史性的趨勢或演變
1)美國在推行全民教育
2)閱讀教育的本身起了變化
3)父母、部分專家和教育者攻擊和控訴教育系統
因此,在第三個階段的時候有催生出了很多新的閱讀教學方法。
2、閱讀的四個階段
1)準備階段(出生到六、七歲)
2)閱讀簡單讀物的階段(小學)
3)快速建立字匯的階段
4)精煉與增進前三者的階段
而達到第四個階段的時候已經能開始消化閱讀的經驗,會在幾個觀點中轉化,會在同一主題上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這是成熟的閱讀階段,也是閱讀者該有的姿態。
作者認為閱讀無法順利進入第四階段其中被忽視的一個原因是過分強調閱讀的準備階段,過分教學初步閱讀方法。
二、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有兩種方法
1、檢視閱讀一:有系統地略讀或粗讀,準備了解全書的架構
采用檢視閱讀方法一的原因:
1)不知道自己是否想讀此書
2)時間有限
如何略讀或粗讀?
1)先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看序
2)研究目錄頁,對書本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理解
3)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
4)如果有書衣或者腰封,不妨也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從你對書本目錄概略的印象中挑幾個與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把書打開隨便翻閱或者念個兩段,有時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
2、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
閱讀規則:從頭到尾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來查詢或者思索,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
閱讀的速度:
1)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地了解一本書的藝術
2)依照讀物的性質與復雜程度采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
3)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浪費時間,快不該快到有損于滿足與理解
閱讀的壞習慣:逗留于倒退
逗留與倒退的意思:在閱讀一行字時會在多處發生“逗留”,每讀幾行后眼睛就會自然“倒退”到原點,這就是閱讀的壞習慣。
改善的方法: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的眼睛感覺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指針”移動。通過不斷地練習不斷增快手部動作,從而增快閱讀速度。
理解的問題:增快閱讀速度其實并不能增快理解能力。閱讀的意義在于理解而不是速度,上述方法更大的意義在于改善閱讀逗留與倒退的壞習慣。
增強理解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閱讀。
主動的閱讀基礎:閱讀過程提出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說些什么?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部分有道理還是全部有道理?
4)這本書與你有什么關系?
當然除了上述四個問題,在閱讀過程還要提出更多的問題,然后解決這些問題,這個過程就是掌握書本所要表達的思想的過程。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
讓書成為你的一部分和你成為書的一本分最好的方法就是寫下來。
為何閱讀需要記筆記?
1)保持清醒,避免瞌睡
2)主動的閱讀,記筆記就是思考
3)將閱讀感受寫下來,能幫助記憶或者理解作者的思想
基礎的筆記方法(閱讀過程中)
1)畫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畫雙線:強調重點中的重點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者其他符號(慎用)
4)在空白處編號,把相關的信息進行編號
5)在空白頁記下其他相關要點的頁碼
6)在書頁空白處寫下當時的感受或者問題
進階筆記法(看完整章或整書后)
根據不同的閱讀方法采用不同的筆記方法
1)檢視閱讀:筆記重點為全書的架構,不是內容,更不是細節——結構筆記
2)分析閱讀:記錄作者的觀點與你自己的觀點——概念筆記
3)主題閱讀:針對一場討論情景的筆記,也就是某一主題的討論——辯證筆記
而對于筆記方法,我覺得思維導圖是更直觀的一種結構筆記,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整本書的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