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自愈與成長》,我認識了心理學大師榮格。品讀他一生的心路歷程,越發敬佩他對自己生命的敬畏與負責,以及他執著于實現個人理想的堅定意志。
他終于在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療愈了自己,實現了自己的有意義人生,也能以不朽的建樹給他人帶來療愈與成長。
關于自我療愈,雖然人們并非都能很好的實現這個目標,但或許都能說出許多認可的方法:讀書、運動、正念療法等等。
讀了此書,我知道了,除了這些方法,作為心理學大師們,他們有著我們未曾想到的自我療愈方法。榮格的自我療愈方法,就令我們耳目一新。
從榮格的成長與成就來看,這些方法無疑是有說服力的。作為常人,我們也不妨將之應用于自己的自我療愈之中。
01
書寫自己的生活
在這個迅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寫作,不論最初的寫作愿望是什么,可能大多數人都是想書寫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時代發展大潮中與他人共鳴。
其實,人們想不到的是,他們也不自覺的在進行著自我療愈,因為,畢竟文字源于內心,經過心理加工而成。
榮格的一生,與心為伴,與文字為武,在一開始,他也是從無意識開始寫作,就如同我們大多數人。但畢竟是心理學大師,他在分析自己的自我療愈過程時,才看清了寫作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神奇作用。
榮格說道:“書寫早期的記憶,于我而言已成了一件每日必做的事情。一日不寫,身體就會感到不適;而只要提起筆,不適感便蕩然無存,頭腦也會異常清晰。”
所以,作為一個寫作者,我也為此感到欣慰,因為在一開始,最吸引我走上寫作道路上的也是為了追尋內心的安靜與釋放,我喜歡一個人坐下來,在屬于自己的獨有空間,讓內心的聲音款款流淌,讓自己與歲月同步前行。現在看來,這原本就是一個自我療愈過程。
《自愈與成長》的作者李孟潮在書中說:
“榮格的一生,是自我分析的一生,同時也是通過書寫自傳完成自我分析的過程。”
榮格書寫自傳的過程,是自我剖析的過程,也是自我療愈的過程,從此,我們對寫作有了新的理解和應用。
從書中,我們也能體會到,榮格在通過寫作自我療愈的同時,也通過寫作書寫了無數篇有價值的著作,影響后人。至今,榮格雖已去世多年,但他書寫的作品仍在問世,究其原因,他的寫作從來都是源于他的內心,他的著作都未離不開自己和他人的“心理”。
著名作家周國平說:“我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安頓自己。”這正是寫作自我療愈作用的體現。
02
解讀自己的夢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做夢。有的人做了一宿夢,睜開眼就忘了,有的人,做了可怕的夢,醒了也不敢再去想這個夢,有的人會經常做同一個夢,因此會心理糾結。
其實,關注自己的夢,及時釋夢,是一個自我療愈過程。
在《自愈與成長》一書中,作者敘述了心理大師榮格通過解釋自己的夢,影響自己的生命歷程,療愈自己的心理創傷的生命故事。
榮格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三歲時,父母鬧離婚,他的媽媽出現了精神問題。從那時起,他就質疑愛,他認為女人靠不住,父親對他來說,認為可靠,但卻無能。
在他的自傳中記載,4歲左右時,他做了個“獨眼肉柱夢”:
有一個牧師樓孤零零地豎在勞芬城堡附近,教堂司事的院落后面有一大片草場。
夢中,在這片草地上。突然我發現地面上有一個黑暗的、方形的洞,砌有磚壁。我之前還從未見過這個洞。我好奇地近前,向下望去,見到通向深處的一條石階,我畏首畏尾地走下去。下面有一扇拱門,隔著一道綠簾。
我把簾子推到旁邊,在光線朦朧中瞥見大約十米見方的房間。這個房間的穹頂由石頭砌成,連地面也鋪著地磚。中間有一條紅毯從入口鋪到低臺。臺上放著御座,金碧輝煌,令人稱奇。上面還有一個龐然大物,幾乎觸頂。
這個東西卻很稀奇古怪:它由皮膚和鮮活的肌肉組成,而頂上有一個無臉無發的圓頭;頭頂站著一只獨眼,眼睛一動不動地往上看著。
我感覺,它時刻可能會如蟲子離開其寶座一樣向我蠕動。我簡直嚇癱了。在這難挨的一刻,我突然好像聽到母親從外面上方喊道:“對,可要看好了。這是食人者!”這更加劇了我的恐懼,我驚汗而醒,嚇得半死。
榮格后來對自己的夢這樣解讀:
草地,代表自然、承載和療愈;黑洞,父母關系不合,母親的缺席給榮格留下的心靈黑洞;獨眼肉柱,意為不愿透露姓名的“神”,“食人者”意為母親在貶低、攻擊父親,它們是“吞食焦慮、死亡焦慮、吞噬疾病”……。
榮格在自己的不同成長階段,以及他的幾次重要選擇,比如學業、事業等,他都會關注自己的夢,給予釋義,幫助自己做出選擇,從而達到內心的安定,獲取前進的力量。
榮格曾說:“向外看的是夢中人,向內看的是清醒者。”
生活中,人們不妨關注自己的夢,向內看為自己釋夢,療愈自己,做個清醒者。
03
樹立人生理想
從書中榮格的自愈與成長過程來看,榮格在對自己“自性化”理想人生的求索過程中,他的人生理想對他起到了療愈作用。
同樣,也正是對理想人生的向往,讓他更合理釋夢,反過來,釋夢本身,也不斷堅定他對理想的追求。
理想,往往讓人的一生充滿意義感。
就像一個故事所說,一個科學家試圖說服自己的媽媽,不要繼續相信佛教以及佛祖的存在。
媽媽問她:“如果我臨終的時候發現佛祖并不存在,但是因為我一輩子相信他存在,我讓自己做了一輩子好人,一輩子覺得人生有希望。所以,即便他并不存在,我也沒多大損失,對嗎?”科學家點頭稱是。
媽媽繼續反問,“但是如果我臨終時發現他確實是存在的,那么我就賺大了,因為我幾十年的修行得到了未來的回報,對嗎?”科學家點頭稱是。
媽媽繼續問,“所以,無論他存在還是不存在,相信他存在這件事,對我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吧?”科學家無言以對。
顯而易見,這位樸素的媽媽用自己的邏輯說服了科學家。
榮格的第一份工作,是著名精神病院的住院醫生和主治醫生。第二份工作,是私人開業的精神科醫生,專門做心理治療。同時還有第三份兼職工作,就是大學兼職教師和教授。第四份也是兼職工作,是行業協會的主席。
榮格所有工作,都是圍繞著“心理醫生”這一個職業展開的。心理醫生,同時也是他的事業,他的事業是探索一個人如何療愈空虛感、分裂感,也就是探索自性化的機理和方法。
榮格曾說:”你永遠不要有企圖改變別人的念頭。你能夠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只管發出自己的光和熱。
生活有美景,也充斥一地雞毛,生活很美好,卻時有低谷呈現。無論何時,懷有理想,會讓我們讓生活充滿意義感,感受到無限幸福。
寫在最后
當今世界,數字化時代,人們的承受力和適應力并不相同。
面對挑戰,許多青年人好像有“空心癥”,中年人好像是“油膩大叔大媽”,不少老年人,則幾乎變成了“巨嬰”。他們喪失了田園生活的幽靜、休閑和灑脫心態,找不到人生的樂趣、品位和意義。他們需要進行自我療愈,讓靈魂回歸。
事實上,生活中的每個人面對美好生活中的一地雞毛,也需要經常自我療愈,以成為有靈魂的現代人。
《自愈與成長》一書,通過榮格的心路歷程與成長經歷,或許能帶給我們些許啟發。榮格的通過書寫、追求人生理想以及釋夢等諸多自我療愈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