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回到家,已經七點半,吃完飯八點。
轉身一看,玩具架空的,玩具全在爬毯上。
看到這個場面我第一反應是“太累了,不想收”,我還給自己找了退路,“孩子明天上幼兒園之后,讓我媽慢慢收吧”,轉念一想,我媽每天做那么多家務也挺累的。
于是,我邀請兒子一起收玩具。八個玩具盒擺成兩排,小車、積木、小球……都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盒里,看到小小的他,能把物品分的那么清楚,滿滿的感動與欣喜。就這樣,姥姥洗完碗,我們也愉快地把玩具收好了。
玩具收拾完,我突然感覺,這就是我修煉了一年多的成果。放下了對自己的評判,放下了對兒子未來的擔憂,同時也放下了對兒子的評判,用心感受當下的感受。
以前的我,對別人、對自己總是有太多的評判。
評判一:
在一年之前,看到這種呢情況,我的第一反應是評判,“一點規則性都沒有,很多好的習慣都要從小事做起啊,現在玩具亂拿亂放,將來寫作業肯定也是亂糟糟的。蒙氏教育都是提供有限的玩具給孩子,并且每樣玩具都會分門別類的放到小籃子里,擺放好。每次玩只能拿一樣,玩完了就放回去。一定要幫兒子養成物歸原位,有條有理的好習慣。這要怎么做呢?兒子會配合嗎?”
這是不煩不累的時候,煩了累了,就成了,“煩死了,每次都弄得亂糟糟的,爸爸就知道加班,不加班的時候就看手機,要你干嘛呢”。就算話沒說出口,但臉已經很僵了。
評判二:
修煉一年之后的今天,我的第一想法是“太累了,不想收”,隱藏在這個情緒背后的真實感受是“這么多玩具,亂七八糟的,怎么收啊”。小時候經常因為搞亂東西,被指責,本來的覺得自己不會整理物品。
從評判一到評判二的轉變,是問題歸屬之后,把矛盾從對外轉向對內的過程。兒子把玩具很開心地撒到爬毯上,媽媽看到之后不開心了,顯然兒子沒有問題,媽媽在問題區。這時候媽媽要傾聽自己,我為什么不開心?因為我對兒子的未來擔憂,我擔心他將來做事沒章法。我為什么如此不相信兒子?因此就這個問題,后來我用一年多的時間,覺察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不同,看見真實的家人,并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
從評判二到心平氣和地帶兒子一起收玩具,這個轉變是對自己深深的接納,以及用心感受收玩具的樂趣,活在當下。
因此,現在看到這個情況,我對兒子沒有評判,本能的信任他,相信他不是搗亂,更不是和大人作對,只是覺得倒出來好玩,或者要找東西,等等。
或許通過和媽媽一起分類整理玩具,更加珍惜整潔的環境,學會物品分類。以后他遇到類似情況,不緊張,不害怕,分分鐘整理好。
小巫老師曾說“他投胎與我,我不曾教誨他,只是帶他生活”。有點明白這句話的內涵了。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無須天天講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