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有個讀者在我公眾號上留言,向我描述了她現在面臨的心理困境。
她是家里老幺,上面還有兩個哥哥,本該是全家最小最受寵的角色,卻因為爸爸媽媽自小更喜歡兩個哥哥而飽受折磨,現在她長大了,父母對她更是貫徹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的原則對她不聞不問,即便受了委屈想向家人傾訴,也都被冷冰冰的態度駁回,而與她相反,父母對兩個哥哥卻是呵護備至,她問我,她是不是家里最多余的人。
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她的問題,卻清清楚楚看到一個原生家庭父母的偏心讓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多大的心理傷害。
姑娘不僅沒有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更甚時,無論何時何種情況當她與兄長發生沖突時,父母永遠不問緣由的教育她要學會謙讓,這種長期由于不平衡對待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明顯,這些孩子有著超乎正常年齡的成熟,因為知道別人靠不住而自強自立的可怕,往往是拼命變得優秀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卻在一次次失望后逐漸變得孤僻,內向,更甚者會出現偏激心理。
這種偏心,像扎在肉里的刺。表面上看不出來,然而它卻是真真切切扎在你的肉里。
02
當年唐山大地震的時候,母親被逼2選1的時候,崩潰大哭的選了弟弟。
只因父母經常給妹妹錢,哈爾濱市的陳東昌對父母和妹妹意見很大,一次在家里爭吵中,陳東昌持刀將妹夫捅死。
而諸如此類的新聞,還有很多很多。
曾經認識一個同學,她在一次聚會中喝了好多酒之后向我們傾訴清醒時候從來不會說的話。
她說,從小到大,和妹妹吵架,不論對錯,都是我錯,因為妹妹還小。
而從小學開始,從來都是自己拿著錢去交報名費,而妹妹總是有父母陪著。
當她高中獨自在異地求學時,媽媽送她總是待不到一天就走,而妹妹求學時,父母卻放下手上的生意,陪妹妹玩了一星期安頓好了才走。
長大來外省讀大學時,父母主動打電話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而妹妹求學時父母一周至少兩三個電話。
而當現在,她獨自在外工作,父母即便電話打來,也是三句不離要多幫幫妹妹。
她說,她很小就知道懂事的孩子沒有糖吃,可是能不能請求你們,明明偏心了,就不要說自己一碗水端平了。不自覺得偏心才是最大的傷害。
她說,如果有可能,她希望永遠都不回那個家,也不想認那個妹妹。
是啊,最痛苦的是你在乎的人給你的傷害,而你舍不得以同等的傷害回報,只能在空無一人時放肆淚流然后繼續著生活。
陳奕迅歌詞里唱到,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不受父母關注的那個孩子都無數次在心里想到,另一個才是明珠,我應該是被砸扁的破石頭。
03
而長期被父母偏心影響的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更會不自覺養成一些兩極分化的性格。
對別人的熱情會惶恐,對別人的示好會不安,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
一個女孩子,逼著自己去學男孩的東西,不是裝,只是害怕以后真的沒有依靠,多個技能起碼給自己多留條路。
自卑到聽不進任何夸獎。別人說你這么好,而你只會想我不配,我不能,我害怕。
而相對的,就是做什么都不害怕,因為爸媽根本不會管你。
要么極度自卑,要么極度自負。
自卑是害怕,自負是自卑到疲憊,干脆斷了自己后路。
拒絕別人不是嫌棄對方,而是我連自己都不喜歡怎么喜歡你。
你清楚的明白他們并不是不愛你,而是這種愛相比較而言,令人失望,感覺自己是多余的。
不被關注的那個孩子,甚至會想,以后說什么都不要二胎,只要一個孩子,自己受過的委屈說什么也不要讓孩子再受。
04
而自從二胎政策放開以來,網上屢見不鮮這類新聞。
2009年12月,重慶一名14歲花季女孩張潔給同學們留下一封遺書,想要在這個冬天結束自己含苞待放的生命,原因就是父聽說父母要生第二個孩子后,以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抗議。
2011年,一個7歲女童在被父母問到要給她生個弟弟或妹妹時候說:多個弟弟妹妹,會和我搶東西吃,如果你要生一個弟弟或者妹妹,我就離家出走,我就死給你看!
2014年8月,西安市閻良區振興街辦譚家村14歲男孩殺死1歲半妹妹,連續多次說“不后悔”。
看到了上述事實,誰還認為是偶然事件么?
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們害怕有了弟弟妹妹,會分走父母乃至全家大人對自己的愛,自己可能失去寵愛而被冷落。
而這種社會現象也在不斷給我們敲著警鐘,父母在面對多子家庭中如何做到一碗水端平,如何做到不顧此失彼,如何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對兄弟姐妹的善意。
在《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作為家里的老二,荷包蛋沒有她的,雞腿也只給姐姐弟弟吃,每年過生日只能在姐姐過完后,蛋糕上拔掉三只蠟燭繼續過。
當她說要過自己的生日時,父母也總是敷衍說明年明年,德善忍不住委屈大哭,爸爸道歉說自己也不是生來的爸爸,專門為德善過了生日,意識到以后應該一視同仁了。
可當后來家里煤氣泄漏,爸爸媽媽只記得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門,卻忘記了還有德善在屋里。
現在還記得,當德善自己一個人爬出家門的時候,彈幕里有個網友評論說,如果是我就不出來了。
那一瞬間,最可怕的不是明顯的重男輕女,而是心底里父母自己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偏心。
不是他們對你不夠好,而是一對比你就會感覺自己什么都不是,當面臨選擇的時候你永遠都不會是被選擇的那個,如果有必要的話你是會被放棄的那一個。
05
美國《時代》周刊資深編輯兼作家杰弗里?克魯格在《同胞效應:兄弟姐妹紐帶大揭秘》這本書中寫到,“世界上95%的父母都有偏愛的孩子——而其他5%是在說謊。”而他自己有兩個女兒,分別是8歲和10歲。
書中提到:“科學家無法看透這個家庭秘密,但這一切瞞不過孩子們的眼睛。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兄弟姐妹們就會為了爭得父母的寵愛使盡渾身解數。我最聰明!我最有趣!”
在家庭中,受寵的孩子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但很少聲張;而不受寵的孩子只能像受傷的小貓那樣痛苦不堪,獨自舔噬傷口。
克魯格可能是為了戲劇化效果夸大了數字,不過盡管每個父母都強烈否認自己有特別偏愛的小孩,但科學研究顯示,克魯格所說的離真相并不遠。
加利福尼亞大學曾經做過一個研究,65%的母親們和70%的父親們都表現出對某個小孩的偏心。該研究在三年間跟蹤調查了384名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發現父母們通常會更愿意接近那些相處起來最輕松的小孩,或是和自己有相近特質的小孩。
因為偏心確實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所以當育兒網站將偏心作為討論的話題時,總會有許多憤慨的父母生氣地表示否認。然而,意外的是,許多父母在講述自己的個人經歷時卻經常會提到自己曾因為兄弟或姐妹更受父母寵愛而受冷落。
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偏心的存在,但卻沒有人愿意舉手承認自己也偏心。
06
是啊,有的人窮盡一生的努力去追求父母的愛,卻依然得不到一絲的關注。
不被偏愛的那些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愛中,早早就穿起保護自己的鎧甲。
有的培養起了討好型人格,因為極度渴望別人的愛。所以總是犧牲自己,去遷就他人。
有的因為在關愛上過于缺乏,幾乎處于愛的“窮養”狀態,以至于當別人給予一絲溫情,自己都會感受到極大的享受。
有的甚至走向另一個極端。就像一個人不能讓自己愛的人愛上時,就選擇讓對方恨,成為對方一輩子揮不去的記憶。
父母的偏心,就像一個烙鐵一樣給孩子的心上印上重重的一道印記,更會在日后長久的時間里給孩子帶來無窮的心理失衡。影響著它一生的成長軌跡。
但愿,我們以后都不會成為這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