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七七
無論你喜不喜歡,愿不愿意,這是一條必須走過的道路,它叫成長之路。
1
六一節那天打開網絡,說實話,我有點驚訝。好友錄里98%都是年愈22歲的年青人,當爹當媽的也有不少,但在朋友圈里鋪天蓋地“曬童年、憶童趣、懷念舊時光”席卷我眼球的也是這群成年人。
我給侄子發了條微信,祝他節日快樂。他回復我一個臭臉表情:“小姨,我早就不過六一兒童節了,多幼稚啊。”
我撇嘴:“你不還喜歡看奧特曼超人打怪獸么。”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我現在看美國隊長。”
“還不都是超人。”
“當然不一樣,誒,小姨你太幼稚了。”
大寫的瞠目咂舌,原來記憶中那個5歲半嘴里含著飯哭鬧著要看超人的小侄兒早已長大了,我認真算算,他應該虛歲16了。
跟一個小少年談論‘幼稚’這個話題,著實有些不妥。我跟侄兒說,你還小懂什么叫幼稚,他不服氣,難道你們大人在朋友圈跪舔童年就是成熟?好吧,我竟無言以對。
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過兒童節的,比如我的侄兒,比如我。
我就喜歡長大后的自己。
2
從當年看超人大戰怪獸、百變美少女戰士到后來的中央臺科學世界、生活大爆炸。我們喜歡的東西隨著年紀增長慢慢變化。長大后回想起從前偷走父親摩托車頭盔扮演金剛不敗的超人,從箱子翻出姐姐的長裙學著電視劇女主婀娜多姿走T臺,自己會禁不住笑。那時候多純真,多稚趣啊,所幸長大后的我們懂得分辨成熟與幼稚的區別。
長大后,曾一直關注追求的東西會發生改變,可一切都朝著變好的趨勢進行著,這難道不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嗎?那些童年的過往到后來通通值得放在心底珍藏。有人說長大之后,兒時擁有的東西就全都消失不見了,那有什么關系呢,它們本來就不屬于長大的世界,你的玩具、你的小風車、你的魔卡拍紙,它們不會長大,可是你會。
3
在侄兒讀小學的時候,有天晚上我們站在頂樓天臺觀星,我向他問了一個所有語文老師都會提及的問題,我說:“長大后你想干什么?”
他眨巴著眼睛望著我:“當個科學家”。
是的,答案很官方統一。
“為什么?”我繼續追問。
“我想攢很多很多錢,然后給媽咪買套房子,這樣他們就不會天天吵架了。”
攢錢的前提是你必須長大成人,把機會爭取緊握在手,然后為之努力奮斗,才能慢慢實現當年許下的夢想。
有人說,我害怕自己成功的速度會趕不上父母親老去的速度。所以,我得馬不停蹄奔跑在成長的道路上,我需要大聲朗讀著那句“下吧下吧我要發芽”而后轟轟烈烈長大,只有這樣,才能用力保護好親愛的家人,讓他們放心把手交到我身上,像個小孩一樣可以依賴著我。
4
初一那年,有個男孩子喜歡我,他托人送我一張心愿卡。打開卡片,里面夾著的一封信掉了出來,我不會忘記當時看完信后慌亂得如撞在玻璃窗上找不到出口的蒼蠅的自己,慌亂、害怕,六神無主,那節課上老師講的什么壓根沒聽進去。沒有一絲少女該有的雀躍心思,我并不喜歡那個男同學,于是回家之后,我把卡片連同那封信塞進了火爐,也沒有對他作出任何回應。
之后,我開始有意避開他。教學樓分東西出口,我堅決放學走東門,因為他在西邊的某個教室;做早操的時候玩起“捉雞”游戲,只要看到他排在隊伍后面,我就趕緊跑去前排,他去了前面,我又滾回去后面站隊。總之,就是要與他保持距離,越遠越好,最好互不相見。
初二分班,我以為此事到此打住。偏偏命運開了個玩笑,開學那天走進教室看到他的瞬間,我就知道徹底完蛋了。果然,他開始與我作對,上課我回答問題,不管好壞他都嘲弄唏噓一番;要求老師調位,他事后不知為何又會換位來到我前后左右。半個學期下來,由于時常處于心不在焉斷線的狀態下,我的成績呈線性下滑,我越來越憎恨他,愈發覺得此人討厭無比。
很快迎來圣誕節,晚自習的時候我在練習冊上翻到幾片樹葉標本,上面大概寫著些祝福話語,落款處沒有署名,我仔細比對,是他的筆跡。內心又涌起一頓懼怕,這次還帶了更多的憤怒,等到下課時,我徑直拿起樹葉標本站在垃圾桶旁邊殘烈撕碎然后無情丟掉,轉頭回去,我看見他趴在課桌上雙眼正看著我,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靈動。
初三根據成績分班,我進入“尖子”班,他去了“潛力”班。我們相隔兩層樓,撞見的機會很少,偶爾碰見彼此宛如陌生人。畢了業,我繼續念高中,聽同學說他去了另一個城市念中職,從此再也沒見過一面。
那時年少輕狂,也不懂得如何處理這種突如其來的事情,于是只能使用極端的行為來毀滅所有。我偶爾還會想起這位男同學來,感嘆當年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的確傷害了他,假若哪天有幸能再次遇上,不管他是否還記得,我都想好好說聲:“抱歉當年我做得太過分,同時,也謝謝你曾經的喜歡。”
畢竟這么多年走過來,我才“懂得喜歡一個人并沒有錯”的道理。你可以不喜歡別人,但不能阻止別人對你的喜歡,更請別傷害他。躁動青春期不諳感情事,沖動似乎才是我們的代名詞。我慶幸自己已長大成人,如今遇上類似的感情事,終于懂得用成熟的姿態去對待。
5
或許有人會說,長大后不全都是往著變好的方向發展,你看:
長大后會感到孤獨,童年時代的玩伴那才叫友誼;
長大后得承擔責任,屁顛屁顛玩泥沙的才叫歡樂;
長大后得面對痛苦,被爸媽擁在懷里的才叫安全;
長大后被迫圓滑世故,被搶走玩具敢大哭的才真;
我在看《這個殺手不太冷》的時候,被里昂與瑪婷達的對話觸動。
瑪婷達:人生是一直都這么痛苦,還是只有小時候是?
里昂:一直都是。
少年時代也不全是快樂的,也許會因為年紀問題你的建議在大人眼中變得不那么可取,想吃顆糖果媽媽拒絕并告訴你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你看,任何事都呈多面性。
成長是條必經之路,可我不同意長大后就是被復制人生的這個說法,相反,正是長大后的我們才有權利去創造并改變人生。你的孤獨、責任、痛苦、世故圓滑等等,所有這些,都不該被冠上可怕的標簽,長大了就該學著用成熟的劍刃去正視一切。
十八歲,我中意雙肩包白T恤帆布鞋踏遍校園的真純簡單,二十五歲,我也喜歡手拿包小黑裙高跟鞋踩蹺職場的魅力優雅。
人可以只是長大,而非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