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番茄炒雞蛋”,絕對是中國人家庭餐桌上再普通不過的一道菜了。然而,就這么一道普通的家常菜,終于沖出亞洲、走向了世界,在廚藝界成了“網紅”。
總有新聞刷屏,焦點各自不同。
近日,一個番茄炒蛋的微電影刷屏了,無數網友紛紛表示戳中了自己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故事是這樣的:
一名叫伊恩的中國男生,在來到美國留學的第8天時,想要做一道番茄炒蛋招待朋友們。
苦于不知道做這道菜的操作過程,于是向遠在中國的媽媽發微信求救。
最后媽媽發來了清晰的教學視頻,從打蛋開始,一步步的教他,最終男孩的番茄炒蛋做得很成功,也獲得了朋友們的一致好評。
直到有外國朋友問到中美兩國的時差,男孩才意識到就在他和朋友們聚餐的下午時光,中國卻尚在深夜。
原來,在北京時間凌晨4點20分,媽媽被孩子的微信叫醒,為了孩子能學會這道菜,她慌忙起床,親自示范,讓爸爸把步驟用視頻傳給孩子。
這個鏡頭,讓無數網友為之感動。就像是視頻中說的那樣,對于父母來說,孩子永遠是第一位的。
其實,這只不過是招商銀行的一則廣告而已。
本人沒學過營銷學,所以只能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看這段視頻,也只是從一個外行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看過的感受。
1
據了解招行這則《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微電影主要是想結合招商銀行留學信用卡的“1+1”親情賬戶特色,表達出“獨立生活,從開始做一盤番茄炒蛋開始”的價值理念。海外留學生的第一步基本都是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向自己下廚做飯開始。用“獨立”的理念串起招商銀行留學信用卡和《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這則微電影,兩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
但是,整個廣告片從始至終沒能讓人感覺出其主題是告訴我們需要獨立生活的中心思想,而更多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默默奉獻,以及令眾多人吐槽的中國式家庭教育所催生的“媽寶男”已經來到了美國。也再一次使“中國式”的親情遭到了質疑。
受到質疑的不僅僅是這些。
首先是孩子缺少獨立的生活能力。為什么這么說?都是因為番茄炒雞蛋這道菜,廣告中將番茄炒雞蛋作為了衡量一個成年人是否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底線。從而說是家庭教育的失敗,番茄炒雞蛋應該是比較簡單的一道菜,但是要比煎雞蛋、煮雞蛋復雜一些,當然,也可以每天吃泡面、去小吃店,但總不是長久之計,畢竟中國人對一家人圍在餐桌上的那種儀式感還是很強烈的。
其次,即使不會做這道菜,為什么不能利用網絡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隨意在網上一搜,可以搜出來630多萬條有關番茄炒蛋的信息,說明什么?平時可以微信、QQ、百度,關鍵時刻,卻需要求助父母,可見其日常生活中的吃飯、穿衣都需要父母的提醒,對父母有著很強的依賴心理。即使年齡已是成人,但在其潛意識中還停留在需要父母照顧的心理。
第三,這名留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不顧時差,任性地找父母求援,這是很自私的表現,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應該考慮一下他們的感受。就像很多網友留言說的那樣,不管什么時候,只要和父母通話,都很及時的接聽電話,感覺每時每刻都守候在電話旁,生怕錯過了每一次溝通了解的機會。很多時候也就將事情想得理所當然、順其自然了。
2
作為成年人,本應該可以自立,憑借自己的能力擁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時,應該關心、照顧父母,這才是正常的生活邏輯。
但是在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在父母看來孩子永遠是孩子,父母就應該無償地為孩子奉獻,等到孩子長大了,孩子就應該給自己養老。所以,導致很多老人即使在身體上放開了孩子的手腳,卻依然桎梏著孩子的精神和思想。
隨著父母年齡越大,越想留孩子在身邊,以至于孩子長大成人、成家,還在管理著孩子的一切。就像很多年輕人即使結婚了,還是沒主見,任何事情都需要請示父母、依靠父母,走上工作崗位唯唯諾諾,在單位、社會也毫無主見。成家后,依然以父母的意見為主,弄得夫妻之間關系不和,因此而離婚。
“媽寶男”式的人很多,他們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下的產物,獨有的特色,就像孩子不在身邊時,老人養的一個寵物而已!
像視頻中不會做番茄炒蛋的孩子有很多,網上曾經報道過的大一新生因為不會疊被子而退學,不會洗襪子退學的新聞比比皆是,這都是父母慣養的結果。
其實,父母應該也明白一個道理,你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終有一天子女會有屬于自己的生活,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們的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他們的時間和精力也就更寶貴。
而作為父母,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在你無法指望孩子的時候,可以雇人來照顧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讓子女盡孝,束縛孩子的發展。
3
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每次過年回到老家,父母雖然沒有表現出激動的神情,但是內心的那種喜悅還是能看出來的。他們忙著平時的農活,但早已把豐盛的飯菜準備好,吃過飯后,一家人坐在炕上看著電視,即使一句話沒有,也感覺到那么溫馨。
臨走的時候,母親都會給我帶上曬好的干菜,以及我最喜歡吃的酸菜餡餃子,然后步履蹣跚地送我到車站,一直看著我坐上車,遠離她的視線。
現在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每次電話里都會告訴我好好工作、注意身體。每每問到他們的身體和生活情況,都是一句話:我們啥都好,不用你惦記。
每當他們有事回到我所住的城市時,都不和我打招呼,也不讓我去車站或機場去接,說是年輕人應該以工作為主,不能總請假,他們自己身體健康,自己能辦的事情就自己辦了。當他們走的時候,也不通知我一聲,不用我送,也是不想耽誤我的工作。
很多時候,我和親屬抱怨,感覺自己是多余的。其實想一想,我們又什么時候離開過父母的視線,什么時候不讓他們記掛呢?
4
說到最后,我們還得談談招商銀行的廣告效應。招行本意是想要宣傳推廣自己的品牌,通過打親情牌,起到宣傳效果,這個目的絕對是達到了,并且現在具有了足夠大的曝光和討論,各種支持反對,足以說明了關注度。
但結尾才是關鍵,就是讓更多人去知道、了解、使用招行的留學信用卡。
從個人角度來看,總感覺這則廣告根本沒起到宣傳的作用,只是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和信用卡一點關系都沒有。
另外,有多少人會因為看過這段廣告,去使用招行的留學信用卡呢?這個現在還沒有統計,但是想用的一定會用,不想用的也不會因為這則溫情的廣告而去使用。因為,不管從使用上、以及功能上都沒有顯示出其特殊性,沒有從實際的利益中看到效果,更沒有在溝通親情、聯絡感情上起到一點作用。這才是最關鍵的。
說實話,這則廣告片的效果,感覺還不如公眾號里做推廣的軟文,讓我一直看下去,然后恍然:啊!原來是個廣告!還能讓我在內心狂罵無數次浪費寶貴時間下,有一點恨之入骨的印象。
就像某網友說的:這是一條信用卡的廣告片。我猜應該是想跟父母表達的是“有這種傻孩子,你們趕緊準備錢吧”。
無論是利用人們的淚點來催生廣告效應進行宣傳,還是對親情式教育的頌揚與批判,都僅僅是觀點各有不同,你方唱罷我方和,看過之后,細細品味一番,也可以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只不過糟蹋了一盤“番茄炒雞蛋”,讓無數人踩個稀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