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 ?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這本書應該是我目前讀過的心理學方面的書里最好讀的一本了。作者通過描述自己來訪者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故事,讓我對心理咨詢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 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直面它。我們無法逃避內心的痛苦,你只能接受它,接受生活帶來的不確定性。大多數時候,我們才是自己的獄卒。我們給自己設限太多,導致只看到了眼前的欄桿,而沒發現欄桿兩邊是自由的。
? 書里觸動我最深的是關于夏洛特的部分。這讓我發現情緒上的很多反應確實和原生家庭密不可分。有些人很難完全享受快樂和幸福,在快樂的時候也在擔心它隨時會離開,永遠做最壞的打算,杞人憂天。曾經,一個朋友和我分享快樂后,我問他現在是什么感覺,感到快樂嗎?他說當然啦,他很幸福、很快樂。我說那就好,很怕你會為快樂的轉瞬即逝而悲傷。包括他的回避性人格,無法接受別人對他的好、對他的關注,很難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在他發覺了這些狀態很久之后,他才意識到“他一輩子都在嘗試克服自己的各種不安全感,但他現在才剛剛開始真正地喜歡自己。”
? 以前有些人總為自己的敏感感到痛苦,但當自己現在真的麻木了,會發現要把一種情緒調到靜音狀態,其他情緒也都會同步狀態,比如快樂。把沒什么感覺當作感覺好點了,但其實感覺就在那,總會通過其他方式把它表現出來,比如暴飲暴食,或是喪失食欲。
? “我們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談的次數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談的次數都要多,但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也不都是友善、真實和有幫助的,有時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心理治療某種程度上就是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實自由并不在前方,而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有時我們明明擁有一把鑰匙,能打開更好的未來,但就是需要有人提醒我們一下,鑰匙被我們遺忘在哪兒了。
一些摘錄:
>> 心理治療師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見到的每個來訪者都只是一張抓拍的快照,只記錄了某個人的某一個瞬間。或許這張快照的拍攝角度不怎么令人滿意,剛好捕捉到了你尷尬的表情,但一定也會有把你拍得容光煥發的照片,捕捉到你正在打開禮物時的表情,或是和愛人一起面帶春風的樣子。無論是好是壞,都只是那個瞬間的你,并不代表你的全部。
>> 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選擇,但你選擇了讓自己痛苦。
>> 我們以為羅列遺愿清單是為了避免遺憾,但事實上我們是在靠它回避死亡。遺愿清單越長,越是代表我們想象中自己還有很長時間可以去完成。
>> 人們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理解別人。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最大的問題在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問題。我們總是踏進同一個坑里。為什么我不斷重復地做著那件一定會讓自己不開心的事呢?
>> 一個囚犯在不停地搖著鐵欄桿,絕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實在他的左右兩邊都沒有欄桿,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這個囚犯只需要往邊上走走就萬事大吉了,他卻還是瘋狂地搖著鐵欄桿。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我們覺得自己完全被困住了,被捆綁在情緒的牢籠里,但出路其實就在那兒,只要我們愿意去看到它。
>> 投射作用是指來訪者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他人的身上,而投射性認同是指來訪者通過誘導,將想法導入別人的內心。例如,如果一個男人在工作時對他的上司感到惱火,他回到家對妻子說,“你看上去很生氣。”那么他是在投射,因為他妻子其實并沒有生氣。但如果是在投射性認同的情況下,那個對上司感到惱火的丈夫回到家后,會把他的怒氣轉移到妻子的情緒里,讓她感到生氣。投射性認同就像是把一只燙手的山芋扔給另一個人。當憤怒被轉移到妻子身上之后,那個丈夫就不會再感到憤怒了。
>> 人們想給自己的問題找到一個快速的解決方案,但殊不知一開始導致他們情緒問題的,就是生活中太過匆忙的節奏。他們以為現在的忙碌是為了以后能有機會享受生活,但往往,后來就沒有“后來”了。人們長期處于受干擾的狀態下,似乎喪失了和別人相處的能力,也喪失了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 當人們不知道改變會帶來什么的時候,往往不愿意放棄現有的東西。這個階段的痛點是改變意味著失去,而新情況又叫人不安。雖然在朋友或伴侶這些旁觀者看來,這個像倉鼠跑輪一樣的過程讓人發瘋,然而當事人就是需要一遍遍重復同樣的過程,重復的次數甚至會多到令人覺得荒謬,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最終準備好要去改變。
>> 有時原諒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樣。你向別人道歉,究竟是為了讓你自己好過一些,還是為了讓對方好過一些?你是真的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還是其實覺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過是想通過道歉安撫那個認為你應該覺得抱歉的人?道歉究竟是為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