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梁秋實
很多人都說,讀書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非常多的變化。
但是,從古到今,這個世界上的文章不知有多少,我們的人生短短數十載,就算用一輩子的時間,不眠不休,我們也是讀不完的。
那我們要怎么做呢?
正如作者所說:"取少數的文章來精讀,學得文章學上的一切,這才是經濟的辦法”
我們的時間有限,除了讀書,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最實際的做法,就要精讀一些好的作文好的文章。
學習重要的就是要看得到效果,所以,最關鍵的問題來了,要怎么樣去探究一篇文章才有用,而不是看過了就過了?
作者認為,每讀一篇文章都應該從內容與形式這兩方面去探究。
01從內容的角度
從文章本身上來說,每一篇文章的自身都有著內容與形式的兩方面。
書上說:"某一篇文章文章,記載著什么事物、事理或者抒發著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樣子,事理是否真確,意思是否正當,情感是否真摯,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對于世間有什么關系,對于我們有什么益處;諸如此類是內容上的探究。"
從內容上講,一篇文章語言文字有這幾種功能:記事抒情說理狀物。
所以我們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要認真思考:這篇文章是抒發了某種情感還是說明了 某個事理。
如果是說了某個事理,還要分析說得是真的嗎,是正確的嗎?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嗎?
02從形式的角度
什么是文章的形式?
一篇文章中用了多少種方式,去記載事物、事理或者抒發情感;怎樣開頭,怎樣一句一句接下去說,什么地方說得簡單,什么地方說得繁復,結尾怎么收,以及怎樣用詞,怎樣造句、怎么分段落、怎么定標題,加標點符號
這些是文章形式方面的。
對于怎么去分析文章的形式,作者列舉出了以下這幾種項目。
我們可以對照這幾點去探究一篇文章的形式
1、探究文體
這篇文章屬于哪一類?和哪一篇性質相似或者互異?這類的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同樣式?
我們閱讀時要有文體意識,找出其他與他相似或者互異的文章,辨一辨,這類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不同的類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寫法,如果我們能夠找出共同的樣式,也就能知道怎么去寫這種類型的文章。
2、辨析詞匯
文章里用著的詞類,有否你所未見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詞大同小異的?
這能夠幫助我們搜集詞匯
學習一個詞語最重要的要理解它的意思
第一步要聯系上下文去理解,第二步要找出相似而不一樣的詞語去比較,辨清楚兩者的區別有什么不一樣,在使用詞語造句上有什么不同。
3、文法
為什么要分析文法呢?
因為一句話中由詞語組成,一段話由句子組成。
如果我們要提高自己的遣詞造句能力,就要辨認詞語和詞語搭配、句子與句子的結合方式上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并且也要知道知其所以然,為什么是詞語這樣搭配,句子是這樣結合的。
4、修辭手法
什么叫修辭?
我們在表達的時候,可以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有的說法最能把話說得最符合當時的情況。
葉圣陶在書上舉了這樣的例子
“這件事情叫人怒發沖冠”,也就是說“這件事情叫人生氣極了”。說“生氣極了”也行,但是聽起來印象不怎么深,說“怒發沖冠”就不同。當然,哪有頭發把帽子頂起來的?這是夸張的說法。
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想想,文章里對于某一個意思用著怎樣的說法?那種說法有什么效果?和別種說法又有什么不同?
5、鑒賞與批評
我們讀文章,不僅要投入進去,也要學會“脫離”,和文章保持距離。
當我們已經理解文章的內容后,就要去以法官的立場去探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點?有什么壞的部分?壞在哪一點?
6、風格
想一想,這篇文章和別人所寫的同類的東西有什么不同?你讀了有什么感覺?
閱讀是種個人行為,要關注我們個人的感受,去感受文章的風格是什么樣的。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提出了很精辟的見解,他把文章風格分為簡約和繁豐、剛健和柔婉、平淡和絢爛、謹嚴和疏放等四組八種。
7、思路和布局
對于思路,葉圣陶是這樣說的:
我們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句跟上一句怎么連上的,后一段跟前 一段怎么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系某幾段從前面哪段份派出來的,諸如此類,全都辨一辨,想一想,這就是所謂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的具體辦法。
做事情要有輕重,文章的布局也有輕重,除了思路。
還要探究文章中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
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作者的寫作的重心在哪里,又是怎么樣安排組織這些重要部分以及次要部分。
最后:
正如林語堂所說:"要真正了解一個人,只要看他怎樣利用余暇時光就可以了。
希望大家都能利用好時間,多讀一些好書。這樣才不會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