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無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轉載。
[格式]
原文摘錄
我的批注
一、文章的分類
文章究竟有多少種類,中外古今說法不一。
1、第一種分類方式
最基本的分類法把文章分為兩種,
-
記敘文
:一種是作者自己不說話的文章; -
論說文
:一種是作者自己說話的文章。
要留心哪些是作者的報告,哪些是作者的意見,以及作者在文章里究竟有他自己的意見沒有。
2、第二種分類方式
- 一、
記敘文
——記事物的形狀、光景。 - 二、
敘述文
——敘事物的變化經過。 - 三、
說明文
——說明事物和事理。 - 四、
議論文
——評論事物,發表主張。
(1)記敘 vs 敘述
我們對于外界事物有兩種看法,一是從它的光景著眼,一是從它的變化著眼。
(2)記述 vs 說明
記述文在使讀者知道作者曾經接觸過的某一件事物,而說明文卻在使讀者理解作者對于某一類事物的理解。
(3)敘述 vs 說明
表示作者對于這回戰爭的理解,不僅記載了發生于外界的事實,而且寫出了存在于內面的東西。不用說的,這樣的文章是說明文。
(4)說明 vs 議論
議論文是從說明文發展而成的。所以說明文幾乎是議論文中必具的成分。
說明文表示作者的理解。所謂理解,乃是說天地間本來有這么些道理,給作者悟了出來,明白地懂得了。議論文卻表示作者的主張。說明文的題目的完整形式是:“×× 是什么?”“×× 是怎樣的?”改從省略,把其他刪去,只留“××”部分,才成為“圖畫”“讀書”那樣的題目。議論文的題目的完整形式是“×× 應當如此”“×× 是不對的”。
即使他們不聽、不相信,也無礙于作者的理解。進一步表示主張可不然了,態度常常是激動的。非把讀者說服不可。
我們寫作議論文,情形正和上法庭去訴訟,向對方和法官講話一樣。
注意:說明和議論的界限有時候比較模糊,隨著時代會發生變化。。”人是動物”“地是個會轉動的球”,這話在現在的學校教師口里是一種說明,可是在從前達爾文、哥白尼口里是一種主張。
二、基本文體
1、記敘文
(1)什么是好的
順序不亂、特色明顯的,才是好的記述文。
那么何為特色?
- 一是事物本身的不平凡。
- 一是事物本身是平凡的,但是作者對于這平凡的事物卻發見了一種新的意味,這新的意味便是記敘文的題材的生命。事物的新的意味,要觀察、體會才能發見。
(2)如何寫出好的
所以觀察、體會的修煉,是作記敘文的基本功夫。
2、敘述文
(1)什么是好的
對于切取來的一段時間的各部分,也不必平等看待。我們敘述事物變化、經過,目的在于把特點傳出。
方法一:所以流動是敘述文的特性。事物本身的流動有快有慢,原來不是等速度進行的,在流動上更分出人為的快慢來。總而言之,占中心的重要的部分該慢,不重要的部分該快。快慢就是詳略,把不重要的部分略寫,重要的部分詳寫,都是為了想顯出特色的緣故。
方法二:倒錯的敘述,無非是淘汰閑文,顯出特色的一種方法。
(2)如何寫出好的
1、敘述文所以要把過去現在化,不但為了想省去每句的“已”“曾”“了”等表明過去的字眼,避免重復,實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我們寫作文章,原是假想有讀者,以讀者為對象的。敘述文的目的無非要把事物的經過、變化傳述給讀者知道。人差不多有一種天性,對于過去的決定了的事件,不大感到興味,對于親眼看見的事件,常會注意它的進展,以濃厚的興味去看它的結果如何。把過去現在化,可以使讀者忘卻所敘述的是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以前的事件,而當作現在的事件來追求它的結果,這增加興味不少。
2、文章遇到改換場面的時候,必須交代清楚,否則就難叫讀者明了。戲劇中換場面的時候,是用閉幕的辦法的。
3、說明文
(1)獨語式和問答式
動手寫說明文,用獨語式呢還是用問答式,這當然隨作者的便。
4、議論文
(1)議論文的主旨
議論文是把作者所主張的某種判斷加以論證,使敵論者信服的文章。
議論之所以成立,由于判斷的彼此有沖突。如果對于某一判斷彼此之間都認為真理,那就并無異議可生,根本無所用其議論了。議論文是作者對于敵論者主張作某種判斷的東西,所以議論文大概有敵論者,至少應有敵論者在作者的預想之中。
(2)立論和駁論
一種是作者自己提出一個判斷來說述的,一種是對于別人的判斷施行駁斥的,前者叫作立論
,后者叫作駁論
。
立論和駁論都有敵論者,立論的敵論者范圍很廣泛,并沒有特定的對象,駁論的敵論者是有特定的對象的。
寫了文章來駁詰,這是駁論。某人見了我的駁論,覺得不服,再來駁覆,這也是駁論。這樣,為了某一個問題,往往有彼此辯駁至好久的。
據理力爭,卻不該感情用事,對敵論者作譏笑謾罵的態度。所以寫駁論等于寫書信,書信上的禮儀照樣應該適用。
(3)議論文推理方式
1、歸納
2、辯證
(4)議論文的變裝
議論文是對于判斷的證明。判斷用言語表示出來,論理學上叫作命題。所謂議論文,都不過是一個判斷——命題的證明。
由此說來,我們要表示主張,可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從事件上抽出一個命題來,再加以種種的證明;一個是只把事件寫出,故意不下判斷,讓讀者自己去發現作者想提出的命題。前者就是一般的所謂議論文,后者可以說是議論文的變裝。
變裝的議論文除歷史外常采取小說、寓言等形式而出現。
所以越是講話不能自由的時代,變裝的議論文也越多。
三、應用文
原書把這些應用文也歸類到記敘文、敘述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中了。但我把略去了。
1、日記
(1)介紹
日記是把每天自己的見聞、行事或感想等來寫述的東西。
(2)寫的好處
日記寫作的目的,第一是備查檢,第二是助修養。日記除了上面所講的兩種功用以外,還可以做練習寫作的基礎。
2、游記
(1)介紹
和日記最相近的是游記,有許多游記就是用日記體寫成的。
最好的方法是將作者的行動和所游境地的光景合在一處寫。
3、報告書
(1)介紹
我們每天看報紙,報紙上大部分是報告書。我們如果從事一種事業,就有寫作報告書的需要。
(2)怎么寫出好的
作普通的記述文和敘述文不一定由于實際的需要,也未必特地去觀察或調查。但報告書得要。
至于報告書的好不好,全在所定項目妥當與否以及觀察、調查精到與否。這關系于平時各方面的修養與訓練,不只是寫作方面的事了。
4、說明書
參考上面說的”說明文“。
5、書信
(1)介紹
應用文中最普通的是書信,別種應用文也許有人可以不寫,至于書信,幾乎任何人非寫不可。
(2)書信的禮儀
從一方面說,書信比言語更要注意禮儀。因為我們當面對人說話的時候,除了聲音以外,還有舉動、神情、態度等等幫助。學生拿了書本對先生說:“給我解答一個問題!”這明明是命令口氣,但那學生如果是鞠著躬用著請求的態度說的,先生聽了決不會動氣。在書信里就不然了,書信是用文字寫成的,除了文字以外沒有舉動、神情、態度等等幫助,一不小心就失了禮儀,使讀者不快。所以“給我解答這個問題”這一句話。在書信里非改作“請給我解答這個問題”不可。歷來書信多用敬語,原因就在這上面。
(3)書信和其他文體
書信和普通文的區別,只在體式上,并不在內容上。
有些書信只要把書信特有的頭尾部分除掉,就是普通的文章。
古今流傳的名文,有許多本是書信,經后人刪去頭尾,或節取其中的一部分,就成普通文的形式。
6、儀式文
(1)介紹
在這些儀式之中,就必有講話的人。例如學校行畢業典禮的時候,必有官長、校長或教職員的訓詞,來賓的演說,以及學生代表的答詞。這些講話如果記載下來,就是文章。這里叫作儀式文。世間有許多文章,就屬于這一類。儀式文的對象,就是眼前的聽者,他的讀者是有一定的。
(2)儀式文的禮節
儀式文和書信頗有相同之處,書信里的禮儀法則,如稱呼敬語之類,都該照樣應用。
(3)分類
現在先講第一類的儀式文。這類儀式文的意思或內容差不多是被所行的儀式限定了的,因為作者就是儀式的主持者,對于舉行這儀式的必要、理由。
第二種儀式文是以儀式的參與者為立場的。我們在參與儀式的時候,常見到有些人會臨時被邀請了上臺去講話。
這種儀式文比第一種儀式文更需要技巧。第一種儀式文的作者是儀式的主持者,內容意思早有把握,而且可在事前先作預備,甚至于先用文字寫記起來也無妨。可是第二種儀式文的作者,卻沒有這種便利和余裕,他們大都須臨時把講話的內容意思構成起來,在上臺去稍后的人,還要避掉他人已在前面所講過的各種材料,以免人云亦云的缺陷。
(4)怎么寫出好的
這類儀式文的好壞的區別,與其說在技巧上,倒不如說在態度上。
7、標語、宣言
(1)介紹
國家或團體對于某一件事情或某一種計劃,要發表意志或主張使大眾知道,得用文字作宣傳工具。這種文章,種類是很多的,如詔諭,如檄文,如標語,如宣言,都是。標語和宣言是這種文章的近代的形式。
宣言和標語都是表達意志、宣示主張的:
- 標語只是揭出一個題目,不詳說理由,取其簡單明了;
- 宣言就了題目詳說理由,目的在叫人了解所發表的意志或主張是合理的,應該的,從此生出一致擁護贊成的精神來。
標語好像是熱烈的叫喚,宣言是諄諄的說教。
宣言是一種應用文,性質和書信及第一種儀式文有共通的地方,因為都是處置事務而且對人講話的。不過對象是全體民眾,比書信和儀式文更廣罷了。
四、其他文體
1、隨筆
(1)介紹
文章中還有寫述隨時隨地的片段的生活的,叫作隨筆,或者叫作小品。
隨筆的題材,什么都可以做。所以又稱隨筆是文章上的速寫。
(2)寫的好處
所以寫隨筆和寫日記一樣,是練習寫作的好方法。
2、小說
我們應該記著:小說是由作者創造出來的,決非依據事實寫述的記敘文;可是小說又是真實的,這真實系指對于人生和社會的表現和描摹而言。作者通過創造小說卻以表出一點意義為目的,而記敘只是它的手段。
3、韻文和散文
(1)韻文
孩子愛唱的兒歌,各地民間流行的歌謠,就是口頭的韻文。
講究的人寫起詞來不但顧到平仄,還要顧到四聲(平、上、去、入)。詩歌以外,也有用韻的文章,散文里包含一部分韻文的也不少。
(2)散文
略
(3)對比
一篇散文,讀過幾遍未必背誦得出,但是一首詩歌,念了幾遍就掛在口頭了。這是通常的經驗。所以韻文的傳布力、感染力比較散文來得大。各民族的初期,往往文字還不曾制定,口頭的詩歌卻已經發生了。
4、詩
可以知道含有情緒、情操、想象的語言、文字就含有詩的本質。
(1)詩與情
情是詩的本質,沒有情也就無所謂詩;所以凡是詩都是抒情的。
散文的目的在告訴讀者以事件的經過,使讀者“知得”。詩的目的,卻在叫讀者“感得”。
(2)分類
1、敘事詩
敘述一件事情,不用普通的散文,而用詩來寫出的,叫作敘事詩。
2、抒情詩
所謂敘事詩,是對于抒情詩而言的,抒情詩所寫的是作者對事物的主觀的情懷,敘事詩所寫的是事物本身的變遷和進展。
3、律詩
五、理論
1、文章的材料
- 一是某種新的
知識
- 二是某種新的
情味
, - 三是某種新的
教訓
。
一篇文章之中有時可兼有兩種以上的性質。
如果把記述文和敘述文分開來說,那么記述文所給與讀者的普通只有知識、情味兩種,不能給與教訓。敘述文卻三種都有。
2、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可是,我們的經驗有兩種,一種是親自經歷得來的,一種是從書本上或旁人口頭上得來的;普通所謂“見聞”,就把這兩種都包括在內。前者叫作直接經驗;后者叫作間接經驗。直接經驗當然最確實可靠,只是范圍較狹;間接經驗很廣,只是有時不十分確實可靠,須仔細加以辨別。
一篇文章中,作者往往把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混合了寫,或把間接經驗當作直接經驗來寫。我們讀文章的時候,要加以分辨,看出哪些是作者的間接經驗,哪些是作者的直接經驗。
記述文是可以專用直接經驗做依據的。至于敘述文,除敘述自己的事情以外,就非取間接經驗不可。記述文所寫的是事物的一時的光景,可以親自去經歷。
3、印象
只要接觸,印象是不會沒有的。不過單只是有還不夠;我們如果要告訴人家,非用適當的語言、文字把印象表達出來不可。
但描寫事物,目的在逼真與傳神,所以最要緊的是捉住印象。什么叫作“印象”呢?這本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
有的時候只須一個名詞、一個形容詞、一個副詞用得適當,就能把印象的原樣保留;而有的時候卻非用長段巨篇的文字不可。
比如當時印象最鮮明的是許多圓笠,就說“望見許多圓笠”,這才是捉住印象的辦法。
4、描寫
(1)記敘 vs 描寫
詳密的、生動的報告固然也是記敘,只因要與簡略的、呆板的報告有一點分別起見,所以特稱為描寫。描寫只是記敘的精深一步的工夫。
描寫一語本來是從繪畫上來的。
描寫的最粗淺的方式是使用形容詞語和副詞語。如“小汗粒”而加上“微細到分辨不清的油一般的”的形容詞短語,就把小汗粒的形和性描寫出來了;說“赤露的胳膊向下垂著”而加上“軟軟地”的副詞,就把身體困倦的情狀描寫出來了
(2)分類
1、景物描寫
我們把環繞著我們的境界都稱為景物,自然的山水固然是景物,人為的房屋和市街也莫非景物。這當然不專指美麗的、賞心的而言,就是丑惡的、惱人的也包括在內。
2、人物描寫
外面描寫包含著狀貌、服裝、表情、動作、言語、行為、事業等等的描寫。
3、心理描寫
內面描寫就是所謂心理描寫。但有時,心理描寫有時候就借用外面描寫。
(3)怎么寫的好
必須有廣博的經驗才能作詳密、生動的描寫。
所以要多觀察生活、體會生活。
5、人稱
(1)第一人稱
“我”。
(2)第二人稱
我們在古來的詩歌、格言里,常碰到“君不見……”或“勸君……”等的筆調,這也是第二人稱的說法。
這類文章最普通的是書信。
所以第二人稱的文章不如別的立腳點的文章的能夠統一,長篇文章全體用第二人稱寫的很少見。又在表達的程度上,第二人稱的文章也頗有不便利的地方。對手的心理情形只好作表面的敘述,無法徹底表達。
作者對讀者不妨稱“你”。這比較泛稱“人”來得親切,用在勸誘文、說明文中很適當。
(3)第三人稱
用第三人稱的立腳點寫文章,作者可取的有兩種態度:一是客觀的態度,一是全知的態度。
- 客觀的態度是知道什么寫什么,看到什么寫什么,作者對于所敘述的人物或事件,不說任何想象揣測的話。
- 全知的態度是作者除寫一些親見親聞的事物以外,更憑著想象的揣測立言,表示他無所不知。
全知的態度適宜于離開作者自己較遠的敘述
(4)對比
第一人稱的立腳點便于寫出自己,第二人稱的立腳點便于告語特定的對手,都要受到種種的限制。比較自由的是第三人稱的立腳點。
6、背景
在抒情的、描寫人物或事件的文章里,往往把周圍的境界,如室內情形、市街情形、郊野情形、自然現象、時令特色等等,或簡或繁地描寫進去。這些項目統稱為背景。
這名稱是從戲劇方面來的。
7、情
(1)文章帶情
照這樣說,好像記敘文完全是照抄客觀的事物,作者自己沒有一點主觀的東西在里頭了。其實并不然。試取同一題材教兩個作者去記敘,依理說,大家都是照抄,寫成的文章應該彼此相同。但是實驗的結果卻往往彼此互異。
就像攝影,大家對著一個景色拍,結果卻不一樣。
這就由于他們心情不同的緣故,說得詳細一點,就是他們主觀的心情不同。
所以一般的記敘文記敘事物,多少印上一點作者的心情。所以他用記敘事物的手段來達到發抒感情的目的,像這樣的記敘文特稱為抒情文。
唯有教科書、章程、契據等等的文章,才可以說只敘述事物而無所謂作者的心情。
(2)文章抒情的方式
抒情大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明顯的;又一種是含蓄的。
能使讀者知道并且感到,這才算真個把感情發抒了出來;否則只是郁而不宣。
(3)文章情的分類
- 顯然可辨的、漸歸消退的感情叫作
情緒
。 - 強度很低的感情,低到連自己都不覺得,但比較持久,也許終身以之。這種感情通常叫作
情操
。例如虔敬是一種宗教方面的情操,清高是一種道德方面的情操,具有這種情操的人全部生活都被浸漬著,但自己并不覺得
換一句說,一篇文章里哪些句語是作者在那里發抒情緒,讀者一望而知。至于情操,既是不自覺的,在文章里當然只從無意之間流露出來。因為情操成為一種基本調子,滲透在全篇文章里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