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昌元
常以為,春季以暮春為美,彼時草長鶯飛,陽光和煦。秋季則以中秋為佳,此刻桂花飄香,月滿蒼穹。中秋之時,又遇國慶大節,家國同慶,雙節輝映,節日氣氛便愈加濃厚了。
中秋節始于唐朝,盛極宋時。而月亮,自混沌初開創世伊始,就縈繞在我們這一蔚藍色的星球。月亮與人類息息相關,月亮與情感脈脈相連。如果相信神話傳說,在國外,月神被描繪成具有燦爛面容,溫柔雙眸,迷人鼻子和可愛嘴唇的女子,令人心動;而在中國,嫦娥奔月則為大眾所熟知,不知中秋月宮中的女神,此刻是否正把棄之而去的后羿,獨坐哀婉地思念?
然而把月亮的形象與情感融會得無以倫比的深情,又發揮渲染至極致的,非中國人莫屬。古時的文豪大家,把中秋節的月亮寫成千古絕唱。比如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以致于后人擲筆喟嘆,無從下筆。特別是大詩人蘇東坡寫的水調歌頭,稍有文化根基的國人無人不知,家喻戶曉。在蘇大學士的中秋詞之后,誰還敢班門弄斧,躍躍欲試呢?自宋以后,用蘇東坡這三字來闡釋大名赫赫這一文化現象,想必最為合適了。
太空浩渺,在蔚為大觀的星群中,天王星有八個“情人”,土星也八個,木星只有四個,最為可貴的是月亮,她一心一意圍著地球旋轉,僅此唯一。她端莊雅致,清輝自流;她淡泊清高,線條柔和,讓人賞心悅目,流連迷戀。她不像太陽灼熱的刺眼光茫,迫使親近者不得不低下頭來,敬而遠之,亦不像瞬間即逝的彗星,一去不返,使人頓生如墜深淵之感,她亦不像星星,朦朧得只見廣漠夜空的漆黑,欲現還隱。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月朗星稀,一輪皓月,任君品賞。且凝眸,毋遺忘,只珍惜。月亮之于地球,溫柔環繞,癡情專一。
皓月動星云,時明夜市中,嬋娟多嫵媚,萬里寄情衷。中秋月夜這一輪明月,最為耀眼美滿。月亮天生就是宇宙多情種子,在中秋節間,以滿月相開示眾生,其實她并不始終豐盈。新月時候,月亮以她黑暗的一面面對地球,上弦月與下弦月的階段,又以猶抱琵琵半遮面的形狀出現,到了娥眉月的階段,再以一彎月牙斜掛在傍晚的天空中。月亮她本身并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的光,由此可見她本身條件并不優越,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以滿月示人,展現自己生命最美好的一面,寓意圓滿,非常爛漫。人心之拳拳,焉能不動衷情?父母思念遠方求學的寶貝兒女,兒女掛念留守家里的年邁雙親;夫妻想念天各一方的親愛伴侶;朋友惦念經年未見的摯交知己;尤其呀,熱戀中的佳侶依戀心底中的可人兒……凡此種種,皆為世間常態,人之真情。寓情于景,寄相思于明月中,共賞一輪明月,托去祝福,代傳安康。
在我們身邊,能夠強烈感受到月亮吸引力的俗物,莫過于錢江大潮。中秋節時分錢塘秋潮,天邊涌來。霎時間,潮來濺雪,潮去奔雷,其景壯觀無比。可見,月亮的吸引力無時不在身邊,錢江潮體會到,因而舉世無雙。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大詩人蘇東坡,因為他是至今最深刻體會月亮魅力,領略其意涵,并抒發得最為完美的一代大師。一千多年來,有那么多人熱愛他。他深具月亮廣博、爛漫、溫柔、敦厚的氣質。在他身上,官位、情感、金錢,統統已成過眼云煙。他的優良品質與橫溢才華業已足夠使他萬古流芳。感于此,中秋賞月,月亮清輝固然使人優雅,月亮的氣質則更令人陶醉。
中秋對月,無數次心起波瀾。情至深處,也許有欣慰,惆悵,也可能會微笑,潸然。無須獨倚窗,空嗟嘆。舉頭凝望這一輪明月,送上一份祝福,道一聲,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