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
潛意識沒有思維,只關心眼前的事物,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屬于天性的部分,同時,它處理信息的速度又極快,至少可達11000000次/秒,能極其敏銳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覺的信息,這屬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識,我們的理性思考,處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潛意識是 它的275000倍,二者的能力有著天壤之別。
比如當你第一次見到某人時感到些許不適,很快你就露出了禮貌的微笑,這表明潛意識察覺到了一些不良信息,但這個過程轉瞬即逝,思維根本察覺不到,反而給出一大堆分析和理由,讓自己接受對方,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不是迷信,而是他們捕捉到了潛意識發出的那一絲微弱的信號,這就是所謂的“憑感覺”——察覺潛意識發出的信息。
“熔斷不讀書法”,意思 就是在讀書時一旦看到有啟發的內容,就觸發熔斷點,立刻停止讀書。停止讀書之后做什么呢?圍繞這個觸發點對自己提問。“為什么剛才這個點讓我有啟發?”我能夠把這個啟發點用在3個不同的事情上嗎?”“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事被某件事擊中,“動了感情”,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追問原因。
這是高手的學習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觸動來自感性,而提問來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過捕捉潛意識發出的信號進行感知。
“憑感覺”之所以被稱為頂級的方法,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感知真正適合自己并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處于學習的“拉伸區”。如果用理性,通常會向優等生看齊,把眼光放在那些最難的題目上,想著如何追趕他們;如果順應天性,我們就會在最簡單的題目上打轉。
更好的讀書方法或許就是你在讀完整本書后過幾天再問自己:現在你印象最深的觸動點是什么?牢牢抓住這個觸動點,去關聯、去實踐,就會獲得最大的收獲,而其他的內容可以先放一邊。
真正的覺醒往往會有意無意地用感知力來代替思考力。我們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讓自己最觸動,而不是用腦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智的分析和計算無法解出內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覺知和洞察才能讓答案浮出水面。
理性思維雖然很高級,但在判斷與選擇方面可能并不具有優勢,它那蹩腳的性能實在無法與靈敏速度快速的感性媲美。所以,先用感性選擇,再用理性思考,或許是一個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選擇時。正如洪蘭教授的建議:小事聽從你的腦,大事聽從你的心。
【原文轉述】
潛意識沒有思維,只關心眼前的事物,喜歡即刻、確定、簡單、舒適,這屬于天性的部分,同時,它處理信息的速度又極快,至少可達11000000次/秒,能極其敏銳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覺的信息,這屬于感性的部分。而意識,我們的理性思考,處理信息的速度只有40次/秒,潛意識是 它的275000倍,二者的能力有著天壤之別。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凡事被某件事擊中,“動了感情”,就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追問原因。這是去試著捕捉靈感的地方,讓我們用心去感知力做選擇,引發我們思考力的很好方式。
這是高手的學習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幫助自己選擇,再用理性能力幫助自己思考。觸動來自感性,而提問來自理性,感性在前,理性在后,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過捕捉潛意識發出的信號進行感知。感性能力,即我們的潛意識,反應迅速,幫助我們做選擇, 觸發思考的能力。
“憑感覺”之所以被稱為頂級的方法,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感知真正適合自己并需要的東西,讓自己處于學習的“拉伸區”。如果用理性,通常會向優等生看齊,把眼光放在那些最難的題目上,想著如何追趕他們;如果順應天性,我們就會在最簡單的題目上打轉。為什么突然對某個事情有興趣,你有所觸動,是基于過去記憶上的碰撞出來的想法,這是處于“拉伸區”,才是真正適合自己需要的東西。
讀書不是全部讀懂,過幾天反問自己,印象最深的觸動點是什么?牢牢抓住這觸動點,去關聯、去實踐,就會獲得最大的收獲。全讀書不如無書,需要的是抓住觸動自己的部分去關聯、去實踐。
真正的覺醒往往會有意無意地用感知力來代替思考力。這句話中的6個內容,我 可以理解為做選擇題,總結為一句話,什么東西最重要?反復跟自己內心確認最重要的是什么?
理性雖高級,反應慢;感性反應快,容易判讀失誤。不如結合兩種能力,先用感性選擇,在用理性思考。小事聽你的腦,大事聽你的心。
【個人經歷】
聯想到自己錯過的一些經歷,自媒體。
翻看自己的創作經歷,最早的時候,追溯到2011年,我就一直在百度文庫上分享自己的佩戴眼鏡的知識,更新了20多個自己學習過的眼鏡知識。那時候的分享是,把自己覺得有用的學習內容分享出來,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內容創作。后來,隨著百度平臺的改革,看自己分享的電子版都要付費時,我就果斷放棄了百度平臺的分享。大量的電子書都開始付費了。
2015年,偶然的機會,看到很多人都在學習自媒體。再次讓我燃起來學習自媒體的想法。其實,那個時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自媒體。
反正就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把內容分享出來。剛好我懷孕生娃,空閑時間也是比較多。于是,我就莫名開始了自媒體創作之路。憑著自己做過珠寶銷售,于是,我就天天看書,把自己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和一些奇葩事件,以文字的形式分享出來。我根本就不懂怎么去剪輯視頻,根本也不會用軟件修圖,就去創作分享。平臺也是處于野蠻生長期,最高的一篇文章,流量直接跑到了700W,自己的粉絲瞬間從零粉漲到1000粉。這個時候,無疑增強了我的創作勇氣,各種折騰:我開通了悟空問答、天天研究如何剪視頻、怎么樣讓自己粉絲漲得更快,如何讓自己通過創作,成為賺錢的博主。
事實是,本身基礎差,我并沒有賺到很多錢,空有流量卻接不住這個機會。
2019年,這個時候的我,之前搞自媒體創業沒有賺什么錢,孩子也大一些,我就去珠寶店上班了。想著能夠一邊做個珠寶銷售, 一邊繼續我的珠寶自媒體創業。此時,我還告訴我鄰居去嘗試做自媒體,讓她去搞。她真的沉淀下來去學,去做。2019年,她通過每天直播,在哪一年里疫情爆發,別人最難的時候,她賺了100多萬。哪怕當時朋友很多次勸我放棄工作,跟著她一起創業,我都沒有狠心下來放棄工作。
我說這些,不是說做自媒體行業很火,別人賺到錢我沒有賺錢什么的。
更多的是向告訴自己,這一路經歷,全憑自己的感覺抓住了風口,因為認知有限,我用當時的思考能力來做選擇,讓自己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如果當初我繼續分享有價值內容,開啟付費通道,憑借那時平臺內容流量,就算全靠搬運知識堅持分享,也是可以賺得不錯的收入??墒钱敃r的我,覺得電子版本沒人看,沒堅持去分享。我考慮的是,平臺的各種騷操作,應該也沒人去看電子書,沒有必要繼續。到現在為止,知乎、公眾號付費有價值內容的,依然火爆,我錯過了一次逆襲的機會。這是我顧著眼前的利益,放棄了更好的成長——用當時的認知做出了自己的錯誤選擇。
第二次,自媒體創業經歷。當時的我,并沒有堅持持續做自媒體,真的眼睜睜看著這個機會從身邊溜走?,F在回想過來,錐心之痛啊。
現在想想,那又如何,哪怕現在同樣的機會擺在你面前,你仍然還會錯過。我選擇了更加有確定性的珠寶銷售員工作,對不確定的互聯網創業保持著懷疑。我不敢放棄珠寶工作選擇自媒體創作。當時的我,我覺得有份工作是最穩妥的保障,而自媒體充滿著挑戰。就像是做題,我只想做簡單有保障的題目,不敢花時間去做難題,你害怕面對風險。
現在的我,看到很多人通過自媒體賺得盆滿缽滿,以現在的眼光去批判當年的行為,開始悔恨,開始遺憾,完全是站著道德制高點去指責懵懂的自己。不如好好思考當下,我是否有什么辦法抓住時代的紅利,讓自己盡可能不錯過下一次的機會呢?
當然,反思很有必要。
過去的風口,我都踩中了,每次都選錯了。我有感覺,應該做什么事情,卻不能做到堅持深度前行。
現在感覺如何,你當前最重要的感覺是什么呢?
自媒體仍然火爆,只不過已然進入內卷時代。國內行業大多蕭條,每個行業都在迫切走出一條求生之路。
我預測的是,越來越多的人想要走向國外,制造業要出國,個人要出國,單一技能早已無法適應社會,賺錢早已不是憑著當前打工賺錢能讓自己過上大富大貴的日子,未來各大行業會越來越多的人走向全球化市場。
從未來看,我能做什么呢?
這個時候,什么是最重要的?
語言,
什么語言最重要?
英語,盡快掌握英語
除了英語,還有什么最重要?
思考能力。
怎么提高思考能力?
寫作,用寫作自省,用寫作來提高寫作能力,用寫作創作出足夠多的作品,積累作品。
什么工具最重要?
AI人工智能,各種AI工具軟件的使用。
什么方式能賺錢?
投資生財,創作作品生財。
如果實現自己的賺錢方案,最重要是什么?
學習、學習,再學習。
如果學習,怎么做能夠保證自己足夠的學習量?
早起,持續早起
如果學習,怎么讓自己學習足夠久,一直精力旺盛?
活得夠久,每天鍛煉
上述的每一條都是依靠感覺做出的選擇,然后跟著自己選擇做正確的事情就夠了。
我期待十年之后的自己,再也不想因為今天無視這一條條機會再次悔恨,更多的是慶幸自己憑著自己的感覺,做著正確事情,收獲了無與倫比的財富。
【行動指南】
如果想要捕捉自己的感性,如何更好的跟著自己的感覺做事:
1、留心觀察自己做什么事情,沉浸到廢寢忘食?立刻記錄下來,持續投入時間去做。
2、留心心中重復得最多而沒付出行動的事情。去做一次看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3、保留下對事物的第一印象,不管是什么,多問自己是什么原因有這種想法。試著留住、捕捉靈感的瞬間。
4、留心我的夢境、身體里有什么感受。他們可能會是啟動靈感的展示,很值得被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