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實很多和公婆家之間的爭斗,不過是含沙射影的一句話,或者一句語氣里的挑釁等等。
平時更多的都是源于對孩子的爭斗,好像都在爭誰和孩子更親一點。細想來,每天都在為這些事生氣郁悶,覺得特別小兒科,每天為這么多雞毛蒜皮的事計較實在太累心。不如把時間都用在自己一直感興趣,卻沒時間做的事情上。所以現在很多時候也會想開一些。
但又有很多時候還是會因為自己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讓自己開脫不了。比如對他們說了一番話后,一向沉默寡言的公公更是顯得冷淡,就會心里很不痛快,一直在琢磨,他是不是覺得自己又在和他爭,所以才會看起來這樣?
就像這次,六個月的寶寶不經意的發出媽,媽,的聲音,我就特別高興的說,寶寶叫媽媽,叫媽媽。而一旁看到的公婆,卻不開心的一聲不吭。
特別對不爭氣的自己感到失望,我為什么不能學的灑脫一點,管他怎么想自己。其實說到底,自己內心深處還是總是盼望別人喜歡自己不是么?總害怕別人厭煩自己討厭自己。所以從來就是想灑脫卻不敢灑脫。
其實有些看不慣媽媽家樓下的那一對婆媳,但自己又跟她們學到了很多。她們的相處特別隨意,甚至覺得像一對母女。
兒媳婦在婆婆跟前想怎么說話怎么說話,很放的開。寶寶叫爸爸的時候兒媳婦可以假裝生氣的說不準叫爸爸,叫媽媽!而一旁的婆婆一點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繼續高高興興的談天說地。
平時因為媽媽經常和他們在一起聊天,所以自己又因為看到她們相處方式,自己的內心也開放了很多。所以,這段時間來到公婆家,很多平時不好意思說的話都可以自然的說出口了,總是捏著的架子也卸下了。
從側面來說其實也是因為自己平時和人接觸的少,也見的少,所以在自己的觀念里,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剛結婚的時候,回個娘家都覺得不好意思說,多回兩次就怕他們在背后說自己回去的多。
現在有了孩子,更是沒有底氣回媽媽家。好像因為公婆年齡大,他們的觀念里覺得我和孩子都是他們家人,我就要去嚴格附和。
其實外面,包括大城市早都沒有這樣的觀念了,特別是那些獨生子女家庭,夫妻雙方父母都是一樣要照顧,逢年過節雙方父母都要看望。
說句實話,自己一直都覺得不舒服的事就是,好像公婆家一對孩子親,就覺得他們認為孩子跟他們家比跟我們家近。
特別是有時候從孩子姥姥家回去,公公就會說俺孩子回來了,這才是咱的家。所以心里一直憤憤不平。
憑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生的孩子跟他們親,跟我們不親。特別是生完孩子,公婆就視我為空氣,看到我抱孩子回去了,只和孩子打招呼,根本像沒看見我。
心里的落差特別難受,就覺得自己明明被人占了便宜,還不能說委屈。自己就像一個為他們家生育的機器,生完了,你就沒用了。
姥姥和奶奶一個是媽媽的媽媽,一個人爸爸的媽媽,有什么區別呢?姥姥家同樣是割不斷的血脈親情,改變不了的事實。我卻總是連這點底氣都沒有。
我家我和妹妹都是女孩。如果按照傳統習俗,是不是就要讓父母當孤寡老人呢?自己要以夫家為重,孩子要以他們家為主。作為女人怎么就這么不公平呢?這種風俗,永遠不會割斷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
也許我的思想有些偏激,但細想來也是因為和孩子爸爸沒怎么接觸就結了婚,他又比我大九歲,所以很多思想不太一致,他的父母和自己更是有年齡的代溝。
再加上我包括公婆都屬于思想比較閉塞,不太開放的人。所以現在不太融合的情況也是正常的。以后我一定要展現最真實的自己,在他們面前也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不去在意那么多小兒科的背后評論。這樣自己才能活的不憋屈。
我就是缺乏安全感,現在有了孩子,就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相互依靠,我愛她她也愛我。公婆家對孩子總是喧賓奪主。自己心里真的特別傷心,心里很空,很難過,很怕以后孩子和自己不親,自己僅有的一份真情,也會被剝奪。所以自己總是眼巴巴的希望他們在孩子方面能夠謙虛一點,讓我可以真切的感受的自己的孩子屬于自己。感受做媽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