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銀山’,反而成了虧錢買賣。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走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的道路。”總書記的一番話,蘊含著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的深刻洞見,更飽含著將一個清潔美麗的綠色中國留給子孫后代的拳拳之心。
首先,綠水青山是寶貴的財富,但并不能一蹴而就地兌換成“市場價值”。如若不能抱著一番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科學謀劃,久久為功,“綠色銀行”的作用不會馬上體現。其次,用竭澤而漁的方式將“綠水青山”直接“換金換銀”,也確實誘惑不小。即便是在我們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當下,一些地方干部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關停污染企業,就是砸了一些人的“飯碗”;手下留情,就是斷一方水土上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的根基,高投入、高污染、高收益的發展路徑對很多地方依舊具有“鎖定效應”。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目前正在完善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都在頂層設計上推動著好的空氣、水等生態產品獲得市場化的量化評估。可以說,在綠色“指揮棒”下,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一地發展的內生變量,生態好了,本身就是對生產力的提高、對經濟的促進。擁有優質自然資源的地方要及時調整思路,抓住轉型窗口期,把握好“生態政策紅利”。
僅僅享受政策紅利還不夠,“綠色經濟”需要我們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主動作為。告別了小作坊、大煙囪,我們可以在產業節能、資源綜合利用上下功夫,可以培育立體農業、生物技術、海洋科技等綠色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個過程必然是艱難的,但跳出了“虧錢買賣”的循環,搶占了未來市場競爭的先機,滿足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的“長遠生意”,值得我們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