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于現實的考量
上一篇的內容擴展的非常多,這篇是整個系列的結尾,也是對解決實際問題的回歸。
5.1-無人駕駛,還有點遠
科技是往前發展的,車載研究的是為人的服務,而“無人駕駛”是指取代人,也就是說要取代司機。
其中很多倫理問題,之前看TED的時候,有講過關于“正義”,邊沁的實用主義理論,在無人駕駛中的判斷實踐,即犧牲少數人而救活多數人。但無人駕駛真的為了是解放所有人的駕駛注意力嗎?
為特殊人群設計
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我的看法是很傳統的,犧牲注意力,會犧牲更多獲得幸福的機會;而專注和聚焦,才會更容易獲得心流的狀態和人生。
但這個我是生活原則,有點遠,雖然“懶惰可能是社會之光”,但其實真的很少有人去探究發明“無人駕駛”的原始理由了。
所以,我小小地思考了一下,可能是:在未來,使不具備駕駛能力的人擁有駕駛能力,而往往指弱者,比如我們常說的:老、弱、病、殘、幼,或者是孕婦(曾經同濟設計考研快題中出過這樣的題,所以為了復習,我也是會思考的,思考是設計師的必備技能)。
在我看來,當為這些特殊人群做“無人駕駛”技術,可能更有價值和意義,因為社會的核心本就是追求平等。老齡化問題、城市單身人群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因為無人駕駛而變得不再讓人畏懼。
等到未來,我們成為了孤寡的富豪/富婆(不然買不起車啊),萬一還因為年輕人過于英勇奮斗,年紀大了反而缺斷手斷腳的時候,當生病需要社會支援的時候,開無人駕駛車,通過有殘疾人呼叫系統來尋求幫助,可能還是有那么點尊嚴的,或許想想,未來,也沒有什么需要害怕了,年輕的時候應該更英勇和努力地做一些不計較后果的事情。
特定條件內的無人駕駛場景
根據和滴滴司機的聊天(經常打到迪比亞的司機,為了學習而順便調研聊天,哎,我好拼),很多司機都認為:
1)中國的城市人口密集度還是很大的,不太適合無人駕駛,除非有特定的路段和區域;
2)就算是無人駕駛,也是一定會有司機的,因為還是需要有人關心車體的實際情況,并解決,特別是電量問題
3)根據行駛目的看,無人駕駛是載人還是載物呢?特定人還是不特定人呢?是不是其實高鐵就能滿足很多需求了?比起無人駕駛,高鐵可能是個更好的選擇。
綜上,在中國城市的大馬路上駕駛著的司機們比科研人員有更冷靜的現實觀點,所以所,目前來看無人駕駛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要基于現實去考量,解決怎樣的問題。在我看來,一定是為了解決人做不到的事,高于人本身的能力,比人做得好,不然何來替代人的注意力一說呢?
5.2-電源對車載系統的影響
能源問題其實是世界問題,一個單純的設計師,我實在說不了什么長篇大論,也沒做深刻的研究,但是電源一定是電動車的核心了。
關于電源與車、與車載軟件,我的思考是:
- 過復雜的車載系統是不是更耗電?
- 當一輛車的電池報廢了,不能再繼續充電和可持續使用了,車載軟件記錄的是這個用戶的所有人機交互模式和使用情緒的記憶,是不是可以再另一臺車上復現?,好比iPhone7電量不行了,換iPhone11。
- 新車與舊車的系統中存在差異的話,要通過什么方式去嫁接?好比iPhone不想用了,換個華為?
在手機上遇到體驗的問題,同樣會在車上復現,而現在不能解決的,未來也是需要解決的。
最好的結尾
車載設計初探五篇,到這里有個小結了,對于每篇的思考和結尾都在大綱里匯總過了,總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讓結尾沒有結尾,或許是最好的結尾吧~
全篇匯總:車載設計學習與思考(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