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五月的水星,主題是多面肖邦,從五月初核心閱讀圈的成立、建立微信核心閱讀圈群,在T的幕后推動,以及召集人徐娟的組織下小伙伴們共同合作,一起運作成立肖邦電臺、詩歌社、以及兩次“昆明精神分析公園”的大群討論。沒想到一場看似詩情畫意的肖邦音樂之旅,最后卻為我再次推開了西方音樂發展史、以及肖邦時期的西方社會發展的大門。去年的五月,我們因為梵高和莫奈而了解西方的繪畫史,今年5月則是西方音樂史。而藝術的發展又是與其所處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政治形態等等息息相關。
【今天的課程我最大的感觸就是】:
1、 歷史原來那么有趣,了解歷史能讓你從一個更為宏觀和多面的視角去接近和了解事物,與此同時也讓看到不同時代的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歷史也可以讓我們探尋和發現人類歷史長河中的閃閃發光的智慧與洶涌澎湃的激情,以及從一場場災難中吸取教訓……
2、 對古典音樂產生了興趣,由西方音樂史的發展脈絡的梳理。到欣賞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的音樂作品、讓我與古典音樂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我終于發現原來古典音樂是我可以去不斷去探索和發現的領域。
3、音樂之于人的神奇
T:“音樂的療愈作用,均勻舒緩的安撫作用,在喚起內在的某種節律,節律是一個善惡的一個神奇指標。”
柏拉圖:“我們的教育制度應該怎樣呢?我們一向對于身體用體育,對于心靈用音樂。”
“身體與體育,心靈與音樂,身體是經驗性的,它們需要訓練和不斷的重復,而心靈是節律,是喚起,是變奏中的新陳代謝,是某一種深在的情感和流露,這是節律制造的最奇妙的共振,那個場就是共振制造的,音律富含的穩定與變換間的微妙激活,形成空間格式的接口浮現。”
黑格爾:“如果我們一般可以把美的領域中的活動活動看作一種靈魂的解放,而擺脫一切壓抑和限制的過程,因為藝術通過供關照的形象可以緩和最酷烈的悲劇命運,使它成為欣賞的對象,那么把這種自由推向高峰的就是音樂了。
? ?再次回到T的講座筆記,如獲至寶般把上面三段話摘抄過來。讓我忍不住想要和我的家人、幼兒園的孩子,一起浸泡在美的音樂中,一起體味音樂之美好。
4、 關于“母性原型與智慧”這個點,讓我在母親角色的認同上面,又有更深的認識。
【回顧課程中印象深刻的點】:
一、開場
1、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對于我們的重要性。
啟蒙運動:指發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這個時期的啟蒙運動,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以及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是同一時期。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于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浪漫主義文學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創作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為主要特征。
這個點我的理解是:如果把啟蒙運動用“崇尚理性”來粗糙的概括的話;那么浪漫主義則是重新回到人類心靈……
2、 T:“(這個時代)要成為一個超級個體,自己賦予自己權利,等不了體制賦予你權利。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在當下自己所處環境的一個矛盾點就在于:社會開始逐漸開放和信息獲取的多元等等,讓新的一代開始尋求個性的彰顯與表達的同時,注重服從和控制的傳統體制還在牢牢的鎖住相當一部分的人,人的個性是無法在體制下獲得尊重和發展的。“自己賦予自己權利”是70、80后體制內人的一個成長的突破點。
二、肖邦所處時代的覓母環境 ——— ?戚賢
? 戚賢從兩個方面來展開她的分享:
1、 西方音樂史
戚賢的分享總是有一種親切、活潑、風趣和坦誠在里面。她西方音樂史的分享,雖然知識星很強,但是她的分享卻一點都不枯燥乏味,反而讓我聽得興趣盎然。后面的關于西方音樂史對比的視頻。把西方音樂史變成一個非常有趣和好玩的領域。讓我們忍不住想要去進一步走進古典音樂。
(1) 古希臘羅馬時期音樂(公元前800年——公元5世紀)
同神的崇拜和神話傳說聯系,在宗教活動中運用極為普遍;里拉琴、阿弗洛斯管。
(2) 中世紀音樂 (公元5世紀——14世紀)
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樂,教堂禮拜歌唱的圣詠、贊美詩;教會對音樂的重視;復調音樂和管風琴的產生。
(3)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1300年—1650年)
否定中世紀文化,復興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是復興更是創新;明顯的世俗化傾向;民族風格的音樂意大利牧歌,法國的尚松,西班牙的田園歌。
(4) 巴洛克時期音樂(1600年—1750年)崇尚理性
巴赫、亨德爾;通奏低音:旋律加和聲伴奏;歌劇誕生;聲樂、器樂、歌劇三足鼎立。
(5)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1750——1827)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借鑒古希臘羅馬的時代文化精華;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重奏曲的成熟與發展;客觀、含蓄、節制有分寸,以音樂展示人的精神世界。
(6)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 ?(1790——1910)更強調人的個性
早期:1810——1820,韋伯、舒伯特;
盛期:1830——1840,柏遼茲、門德爾松、舒曼、肖邦;
中后期:1840——1880,李斯特、瓦格納、勃拉姆斯;
晚期:(19世紀90年代——20世紀初)布魯克納、馬勒、理夏德.施特勞斯
音樂創作中的綜合性、標題性盛行、音樂創作張揚個性,表現感情、崇尚自然并且體裁多樣化。
俄羅斯隱約——悲愴
(7) 二十世紀音樂 1910年以后
印象派音樂源于繪畫;表現主義音樂,無調性、怪誕;新古典主義:追求理性、簡樸、實在;電子音樂:利用電子手段制作、修飾的音樂。
2、肖邦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
(1) 文藝復興(公元14世紀——17世紀) ? 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
(2)法國政權更迭
(3)波蘭政治環境
(4)當時的經濟環境
這一部分的分享,戚賢帶著我們走進了肖邦所處的時代它的經濟、文化、政治環境等等。一個當時社會時代背景的橫坐標和一個西方音樂史的縱坐標。這對我們了解肖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會學和歷史學的基礎。
【客體關系視角下的肖邦之多面分析——徐娟】
? 徐娟的分享在歷史回述和資料方面整理得更加詳實。比如從人種和民族的角度、從波蘭與俄羅斯的歷史淵源與長期紛爭、從宗教與文化等等的角度進行了鋪展。
? 在此基礎上,在對肖邦的原生家庭、親密關系、朋友關系等等進行了資料的梳理和自己的分析。讓我們對肖邦有了更多的了解。
? 他與喬治.桑的關系這一段,T提到了阿尼瑪原型。講到了“高維女性的智慧之光”讓我印象深刻。喬治.桑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呢?我很好奇。
? ? ? ? ? ? ? ? ?【黑格爾對音樂內容與形式所做的二元論劃分—— T】
? ? ?在T的講座中,我截取了幾個點進行理解和感受性的對接。
?1、音樂的療愈作用與內心節律的形成
T:“音樂的療愈作用,均勻舒緩的安撫作用,在喚起內在的某種節律,節律是一個善惡的神奇指標。”
T在說以上這句話時,首先引入了一個畢達哥拉斯用音樂讓一個憤怒少年的情緒緩和下來的典故。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比如:被一段音樂或者一首歌所深深的吸引。音樂對于內心中情感很深的喚起,給自己安撫、鼓勵、能量、激情……音樂就是那么的神奇。但是關于“節律”這個點,我從前從來沒有意識到過。在欣賞音樂美的同時,在旋律和音樂的結構中,不知不覺在內心埋下節律的種子。多么的神奇,又多么的自然而然。
T:“身體與體育,心靈與音樂,身體是經驗性的,它們需要訓練和不斷的重復,而心靈是節律、是喚起,是變奏中的新陳代謝,是某一中深在的情感的流露,這是節律制造的最奇妙的共振,那個場就是共振制造的,音律富含的穩定與變換間微妙的激活,形成空間格式的接口浮現。”
就是因為以上的這一段話,我開始決定進一步推展我的音樂欣賞的視野和角度。和兒子家人一起,和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
2、 形而上學與詩歌的對峙
巴迪斯達.維柯:“形而上學的研究和詩的研究是截然相反的,因為前者清晰思想的幼稚先見,而后者卻沉浸其中而倒置;前者堅持對感覺的批判,二后者卻以感覺為其原則;前者是幻想軟弱,而后者卻使幻想強壯;前者強調不要使肉體成為精神,而后者強調由肉體到精神的歡欣…….”
這段話我不能很深的理解。但是我從中感受到的是兩個解釋系統與看世界的視角所拉開的中間地帶。
3、“情感”作為一種美,已經進入審美范疇。
? 那什么是審美呢?
? 我搜集到的相關資料中是這樣說的:
? 從一般意義上說,審美學就是美學,是美學的別稱;從特定意義上說,審美學是研究審美主體審美活動規律的學科,是美學的一個應用學科。為什么說審美學就是美學呢?首先,鮑姆嘉通最初以“埃斯特惕克”(Aesthetica)命名的這門學科,其義為“感性學”、“感覺學”或“審美感覺學”。Aesthetica一詞源于希臘文aisthesis,原義是指用感官去感知,依鮑姆嘉通對它的闡釋,將該詞漢譯為“審美學”顯然更準確一些。因為“審美學”義為以感官感知美或感受美的學科。這樣便突出了主體性,即突出了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審美”是一個帶有實踐性質的動詞,而“美”,則是一個靜態的名詞。審美學作為美學的一門應用學科的主要特征,其著眼點不限于研究審美客體(對象),即藝術的和現實的美,而是著重研究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活動的規律,研究主客體的動態的審美關系。
結合資料,我對于審美的理解為:審美它不僅僅體現在審美客體美,更突出審美主體兩的感受。而情感是影響主體感受的一個重要方面。
4、 關于“審美不是給總是處在舒適區的人。”—— T
我對這句話不是很能理解。結合上一段資料我想到的是:總是在舒適區的人,少了一雙發現自己局限性的眼睛,以及不斷發展自己新疆域的勇氣和行動力。總是處在舒適區的人,是一種關閉的狀態,他就很難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實現升級與突破。那么他的審美體驗有可能形成一種僵化和模式化。
5、 T:“基本的理性,這一點,是審美的基石,必須看到這些元素,審美將在這些元素中完成自我構建,記住這些元素,他們是審美路上的標識:戀愛、名譽、英雄氣概、友誼、親子愛之類的成敗所引起的哀樂。”
6、 “情感與審美,沒有活躍的情感以及由此產生的激情,就沒有審美的可能,他們是審美的基石,在早期要借助思維,感覺以及情感(這里的情感是依戀與分離產生的體驗。)”
? ? ? 第5、6兩個點有感覺,但是無法表達出來,就放在這里。留著以后慢慢去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