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這首詩創作與1936年,當時的作者身在陜北延安,可稱為北國風光。具體時間是冬季。下了很大的雪。
望長城內外指的是東北地區正在被日本侵略。關外國民黨反而制定“繳共”政策。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氣勢雄偉的黃河水被冰凍了,失去了往日風采。實際上寫的是蔣介石被活捉。國共合作達成一致,不會再有“繳共”的聲音,我們大家需要明白,等春暖花開大河仍將恢復常態,這句詞暗示,等打敗侵略者以后國民黨反動派依然恢復之前的對共態度。
事實證明,重慶談判之后,蔣介石真的如作者所料,集結重兵進犯解放區。這也正應了這句詞的含義。
作者能從大自然狀態中取景去揭露蔣介石的本來面目。可以想象毛主席真乃料事如神也。即便是孔明在世也沒主席這種未卜先知的能力吧!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合作后的抗日力量,就像大山戲弄小蛇,當時的中國外蒙還沒獨立,戰勝日本,再看中國版圖,此時的中國像大象,日本就是這個大象鼻子。
欲與天公試比高
這里面的天公暗指日本的天皇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描寫的是抗戰勝利這天,人們載歌載舞的喜悅場景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為了抵抗侵略,無數英雄獻出寶貴的生命。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當時的中國還非常封建,這首詩詞的大氣之處正在與此。
秦皇漢武他們的文采不行,唐宗宋祖還不如秦皇漢武,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論文采更不行。
這首詩詞發表在重慶談判期間。那么作者肯定有更深遠的意義。蔣介石曾經組織全國文人,唯獨這首詩無解。時至今日,教科書給出的答案也只是略懂皮毛。并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本意。
在傳統觀念里人們認為謙虛是美德,在這首詩詞里能找到半點謙虛的影子嗎?所以在毛主席的觀念里不認可傳統文化觀念,我們也不能用傳統審美觀去理解這首詩詞。通過這首詩詞再一次證明了,毛主席的觀念里只認可實事求是。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今日細細品味這個風流人物,除了作者本人,還有誰能勝任這個風流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