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1991年12月20日,該片在法國上映。同年,該片獲得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 。1992年,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繼《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該獎項的中國電影。隨后,獲得意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外語片,成為第一部獲得該獎的中國電影。
1993年,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2015年,被英國《帝國》雜志評為影史百部最佳外語片第28位,是排名最高的內地電影。
蘇童本人對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評價是,“在張藝謀所有的電影當中我認為可以排第二,第一是《秋菊打官司》。”
作家簡介:
蘇童,原名童忠貴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江蘇省作協副主席 。代表作包括《園藝》、《紅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說《妻妾成群》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并且因為張藝謀的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聲名海內外。
讀蘇童的小說像是遇到了南方的一場梅雨季節,潮濕、陰郁。故事完了,雨也停了,水漬卻沒那么容易干。
“四太太頌蓮被抬進陳家花園的時候是十九歲……”,這是小說《妻妾成群》的開頭,一種白描式的語言描寫。
這是講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封建女性被迫嫁入富人家庭后,天性、人格如何一步步被磨滅,最后變得麻木不仁,心理扭曲與變形,最終瘋癲的故事。
19歲的大學女生頌蓮因為家道中落,父親自殺而被繼母賣到陳家做姨太太,她的命運由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她的天真與傲骨,一點點地消磨在陳家后院女人們的纏斗中,泯滅在那個決定后院女人們共同命運的男人的絕情與冷漠中。
頌蓮一入陳府,首先要拜會自己的姐姐們,也就是她未來的競爭對手們。大太太毓如裝聾作啞,念佛吃齋;二太太卓云面慈心狠,陰險毒辣;三太太梅珊陰陽怪氣,性情潑辣。
蘇童對于這些女人們的描寫如同是拿著尺寸來寫的,精準、深刻!
蘇童擅長刻劃女性形象,女人們在蘇童的筆下顯得別有韻味。蘇童筆下的女性透著那種欲望與絕望、熱鬧與孤寂的矛盾,沉重地令讀者感到壓抑與窒息,但又充滿魅力,令讀者欲罷不能。
一直以來,蘇童被譽為"最了解女人、最擅寫女性的男作家"。
著名作家莫言說:"蘇童作品中對女性的把握,我覺得好像是天生的,所以有的作家真的需要天分。對女性微妙的情感把握準確,是我望塵莫及的?!?/p>
蘇童在說自己為什么寫《妻妾成群》時這樣說,“痛苦中的四個女人,在痛苦中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氣中互相絞殺,為了爭奪她們的泥土和空氣?!?/b>
可見,這注定是一場女人們的廝殺。女人之間的戰爭,沒有男人在戰場上的橫刀向馬、血肉橫飛,也不同于男人官場上的陰謀陽謀、爾虞我詐,女人之間的戰爭總是悄無聲息、笑里藏刀的,不經意間就讓人如墮入深淵,寒冰蝕骨!
故事的最后,三太太死了,四太太頌蓮瘋了,而老爺又迎娶了更年輕的五太太文竹,大宅院里女人們的悲劇將繼續上演,如同一個輪回,沒有止盡,沒有終點。
頌蓮為什么會瘋?
無疑,三姨太梅珊的死給了頌蓮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也讓她明白,自己進入了一個怎樣的家庭,落進了一個怎樣的陷阱。這個宅子,這個所謂的家,是一個物質豐足,卻充滿淫亂和暴戾的地方。而宅子里的那口填滿了無數冤魂的古井,不僅是梅珊的的墳墓,也很又可能是頌蓮自己的墳墓,以及更多后院女人們的墳墓!
頌蓮是否值得同情?
首先,頌蓮是一個人格并非完美的人。她驕傲虛榮、甚至潑辣跋扈、充滿欲望。她這種時而跋扈,時而自我輕賤的表現,事實上,只是為了掩蓋內心的敏感與脆弱、自卑與孤獨。她長相出眾,受過高等教育,卻不得不因為生計而嫁給一個老頭子。在她的內心里是矛盾的,是純潔與欲望的矛盾,是理性與現實的矛盾。
她將自己的全部幸福寄托在一個男人的身上,一個富有的老男人的身上,如果這個男人愛她、寵她,她就無比尊榮,理所應當地可以享受仆人們的伺候、尊敬;而如果這個男人疏遠她、冷落她,她就會失去一切,變成這個家里最不值一提的一個外人,任誰都可以欺辱她。這無疑是悲劇的源頭!
頌蓮外表狠辣,有仇必報。在這一點上,她和三姨太梅珊是像的。比如,文中她第三次報復那個輕蔑她、背后詛咒她的丫鬟雁兒,一次比一次厲害,一次比一次兇橫。最終,丫鬟雁兒也間接地因她而死。
身在大宅后院,作為這家族中的姨太太,頌蓮仍然渴望擁有自己的愛情。她悄悄羨慕起三姨太梅珊那個敢愛敢恨的性格。她也想反抗,她反抗的方式是找一個真正愛自己、懂得自己的年輕男人遠走高飛,比如,大太太的兒子飛浦。頌蓮原以為飛浦會是她精神上的出口,她與飛浦之間展開了一場秘不可宣的精神愛戀,然而,他們之間的感情注定是有始無終的。文中也隱晦地表達了飛浦少爺可能是一位同性戀,他沒辦法愛上任何女人。
小說中的意象:
1、老井:象征和暗示在這部小說中運用的十分廣泛,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說中多次描繪的后花園那口井。井的意向貫穿全文,這口井是后院女人們的欲望,是她們深不見底的痛苦。同時,這口井也是死亡的象征,是頌蓮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
2、蝴蝶:又比如,“頌蓮的裙擺在冷風中飄來飄去,就像一只白色的蝴蝶”等諸如此類的描寫,都象征了頌蓮飄零悲涼的人生。
3、菊花:此外,小說中還有“陳佐千看見頌蓮眼圈紅腫著,一個人呆坐在沙發上,手里捻著一枝枯萎的雛菊”,以及“頌蓮獨坐窗前,看見梳妝臺上的那瓶大麗菊已經枯萎的發黑……”這樣虛實相生的意象。
電影與小說: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基本上非常忠于原著,但電影在原著的基礎上也做了很多改動,進行了再創作?;谶@些改動,蘇童評價這部電影時曾說,“《大紅燈籠高高掛》傷害了我,但這些傷害都是合理的。”
二者的區別主要如下:
1、故事背景不同:《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故事取景在山西的喬家大院,畫面具有濃郁的中原北方氣質,而《妻妾成群》小說背景發生在江浙地帶,具有濃郁的江南氣質。
2、紅燈籠的應用:如同小說中應用了很多象征的手法,紅燈籠成為貫穿電影的最主要的道具。在《妻妾成群》中并沒有這個安排。掛紅燈籠這一反復出現的情節讓電影比小說增加了視覺沖擊力和儀式感。紅燈高高掛起,宿命早已被上天注定,滄桑輪回,女人們在家中這位最有權力的男人的眼中,不過是一場場戲,一幕幕曲,可以細細玩味,也可以棄如敝履。
3、從老井到角樓:小說中用于懲罰陳家歷代犯錯的女人們的那口老井,為了適應北方的環境,在電影中巧妙地變成了角樓。
4、丫鬟雁兒之死:在原著中雁兒是因為故意陷害主子頌蓮,被頌蓮發現后威逼她吃下帶血的草紙。受到凌辱的雁兒,身心受創,最后感染風寒而亡。而在電影中,雁兒私藏了象征榮寵的舊燈籠被頌蓮揭發,最后在冰天雪地里被罰跪一晚,被活活凍死了。
說到這里,雁兒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雖然她始終是一個小人物,無論是在原著中還是在電影中。然而,這樣一個出身貧寒、最后被活活折磨至死的小人物卻很難讓人對她產生深刻的同情,為什么呢?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雁兒不僅僅是小人物,她還是我們常說的“小人”。雁兒自以為聰明、年輕,以為拉攏二太太,整垮四太太,她也能飛上高枝,成為這個家里的女主人,成為一位姨太太。然而到頭來,卻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她也是我們人性中“惡”的體現。“墻頭草,風吹兩邊倒”正是這樣的小人物最核心的人格體現,她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普通的人,一個生活中的弱者,也可能是惡的!
5、電影中顏色的應用:電影中有很多大塊的顏色的布景,給電影整體營造出神秘、曖昧或是恐怖、陰暗的味道,比如: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婚禮—曖昧、榮譽、恩寵、欲望、嫉妒;白色的雪景—肅殺、恐怖、死亡。這應該也是張藝謀對于作品的再加工,小說中并沒有對于顏色的大量描寫。
寫在最后
庭院深深深幾許,在這個密不透風的大宅子里,后院的女人們就如同風中之燭、水中之萍,她們沒有根,從來沒有真正的安定。
在這個男人所搭建的舞臺上,任女人們再怎么劍拔弩張、阿諛逢迎、再面慈心惡,勾心斗角,到頭來,都不過是戲臺上的小丑或者花旦,沒心眼的,就如同宮廷劇里的配角,活不過兩集就死了;聰明的,也最終被反被聰明誤,比如雁兒,比如梅珊。在這個女人被物化的時代,頌蓮的靈魂注定因窺見真相,恐懼而瘋;因反抗突襲無門,困頓而死!
頌蓮的悲劇告訴今天的女人,永遠不要將自己的幸福全部押注在一個男人的身上,因為愛情這東西,說“有”的時候有,說“沒有”時候也就真的沒有,最靠不??!
后院,就如同一個女人們角斗場,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那些在辦公室、機構、大樓、單位里爭權奪利的人們,不要費盡心機的的做困獸之爭。因為,你或許根本就不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還有,誰又是那個真正的boss,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正饒有興致地看你們爭風吃醋,斗來斗去?他或許只需動動手指,你就死無葬身之地!
如此,何必消磨時間互相纏斗?
還是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生命,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吧!
如果可以,互相滋養,互相愛!
如果不能,遠離是非也是好的。
最后,借用書上的話作為結束:
“當你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時候,就是你開始得到的時候。”
文字:雨音
圖片:來自網絡
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