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書總是從頭看到尾,隨著讀者的思路一直走下去,或喜或悲全由劇情所致,如果這樣你只能是個模仿者,不能成為創造者,正確的讀書方法是應該能幫助我們成長,而不是簡單的感官享受。
讀《深度思維》這類的理論書集,你必須拿出紙和筆,邊讀邊記,提到的概念,分類都要記下來,最后再用思維導圖做個深度總結,最后還要拿出身邊的實例進行論證,然后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讀了卡耐基的書之后能夠致富,而有些人讀了之后依舊如故的緣故。
讀《水滸傳》之類的名著就一定要思考,思考人物性格,人物性格是有什么造成的,為什么有些人的結局如此慘烈,有些人卻如此幸運,這都是由人物的三觀及當時的環境所造成的,比如武大郎在挨打之后,哄著潘金蓮說現在你好生待我,過幾日讓你嫁給西門大官人之類的好話說不定也不會被毒死,可他偏偏說出武松回來定不會放過西門之類的話,這就是典型的說話不過大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完全是武松的性格所致,性格決定命運無不沒有道理。讀到精彩段落,我們細細品味,記下來,以留日后再次回味,精典是值得多次翻閱的。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好像與作者來一次心靈的對話,所以不能盲目隨從,你可以進行批判,反駁,贊同,共鳴,聽從,總之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洗滌,得到精神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