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談到王健林的日程表,我提到了“時間顆粒度”的概念。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是十五分鐘,比爾.蓋茨的時間顆粒度是五分鐘,大部分人的時間顆粒度是半天或一小時。這樣就給我們一個感覺:對時間管控能力越強的人,時間顆粒度就越細。
所以我們就會這樣跟自己說,我肯定沒有那些牛人厲害,不可能把時間分得那么細,先從簡單的開始,把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定為半小時吧。但我想說,恰恰相反,越是對時間管控能力差的人,越要把自己的時間顆粒度定得細一點。
比如,假設你的時間顆粒度是半小時,那你的時間安排大致是半小時完成一項工作。但關鍵是你能否在這半小時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呢。通常,對時間管控能力越強的人,它能持續專心工作的時間就越長,而時間管控能力弱的人,則很難長時間專心工作,既然這樣,那我們就不妨將時間分得更細,比如每15分鐘為一個時間節點。我們只要保證在這15分鐘內能專心工作就OK了。每15分鐘切換一個活動任務,這樣我們對時間的利用率更高。
通常,我們安排工作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任務優先,就是規定自己一天要完成哪幾項任務,只要把當天的事情做完,其他時間想干嘛就干嘛,甚至可以揮霍浪費,反正事情已經做完了。
另一種是時間優先,即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時間到了,不管事情有沒有做完,都停止當前的工作,再按計劃做其他事情。這有點類似于學生上課,每天都有規定的學習、休息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
這兩種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勢,我們該怎樣取舍呢?
對于有創造性的,需要耗費更多腦力的工作,比如設計、寫作等。我們就選擇任務優先。盡量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工作,不然,如果中途暫停,再繼續工作時,就需要更高的時間精力成本。
對于重復、瑣碎的工作,比如做家務、健身等。我們就選擇時間優先,規定什么時候工作,什么時候休息,這樣既不會因為長時間的繁雜工作而感到無聊,也不會因為拖延而浪費大把時間。
但是,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沒那么簡單,不一定能這樣簡單地非黑即白的劃分,它可能一會是富有創造性的,一會又是簡單無聊的工作。那我們該怎么辦呢?這時,我們就可以結合前面提到的時間顆粒度。腦子中有一個15分鐘的概念,平時多留意,哪些工作是在十五分鐘能完成的,哪些工作是需要分成好幾個15分鐘的。
當我們了解這些后,對于大部分事情,我們就能將任務優先與時間優先結合起來,即在15分鐘的時間段內,我們既是完成了一項任務,又能在這段時間全身心投入。
我們再看看王健林的行程,他一天的活動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健身、會見領導、簽約儀式、辦公室加班。從工作任務來看,其實他一天也沒做幾件事情。而且我們認為的最重要的兩件事情:會見領導和簽約。分別只花了15分鐘和20分鐘。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大部分人一天的工作內容和時間,都要比他多呀。
但是,對于像王健林這樣珍惜時間的人,他應該是不會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無所事事的,比如他在去機場的時間,在飛機上的時間,應該都有合理的時間安排,可能是休息養神,也可能是看書或者是工作郵件等。估計這段時間,他又分出好幾個15分鐘出來,完成了好多項工作任務,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確定自己合適的時間顆粒度時長,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這樣才是對時間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