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簡單的例子:客戶給你下了需求,你做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客戶就是不滿意,來來回回地改。這種反復的折騰,就很容易讓你產生疲憊感,進而產生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干不好這件事情?
那么反過來,如何才能克服這種心態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堅信這一點:
我是專業的,我能夠判斷“好”和“不好”;客戶是業余的,他的評判不能左右我的判斷。出現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我們雙方的溝通不夠良好、需求沒有對齊,我要做的,是用我的專業知識,來引導客戶實現他想要的需求。
我發現,什么時候做完這篇文章,覺得好了,是“我”說的算,而不是R1,也不是老師說的算。
另一方面,是接受這個事實:很多時候,反饋就是長期的,慢慢來。
分享近期的幾個新感悟:
1. 不要簡單地以“感到難”、“很輕松”、“快樂”、“不開心”來判斷事物的好壞。就像你一直感到快樂的時候,也未必是好事,可能是“無近憂,有遠慮”;感到難的時候,也未必就是不好的,上坡路才會走得吃力。
2. 外界的事件和反饋是自我的一種映射,但不是全部。所以遇到事情,注意不要過度自我否定;意識到“自己”是可以從這個問題中解析、剝離出來,吸收信息然后做事
3. 雖然承認“自己”的一些過失會讓人心里不舒服,但也不代表就是自己的無能,往往,承認才是進步的開始。災后重建的力量遠遠更為強大。
4. 不要找那么多借口,不想做事情的時候,可以反問下自己“如果現在我就執行10(5)分鐘,可以嗎?”
5. 相信事情總會變好的。
6. 別把負面情緒扔給別人,期望通過別人來接盤自己的負面情緒。
7. 持續感恩
8. 你的時間和貓咪身上的溫度一樣,陽光的感覺。
1. 終于理解了老師讓我做PPT報告的邏輯:是為了聽一個完整的story,進而判斷能否投稿。而不是要反復糾結于自己文章的某一部分
2. 主動去做吧,也沒有那么難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