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悟道之后的王陽明,仿如脫胎換骨,他的哲學理論也變得更加深刻,所以自然就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學子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年輕人紛紛加入了王陽明門下,聽他講心學奧妙。
龍崗書院講學,讓教育荒漠成綠洲
剛開始那些慕名而來的學子們都在王陽明平時居住的山洞之中聽課授學。當時山洞中的環境還是差了一點,王陽明本人受得了,可是長此以往,那些嬌貴的讀書人們的身體卻是吃不住的。當地苗族鄉民見陽明洞陰暗潮濕,讓王陽明繼續在這里開班授徒不大方便,所以便幫助王陽明到龍崗山頂創建了龍崗書院。畢竟那里不會太陰暗潮濕。
王陽明便開始在龍崗書院里講授“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新學識,傳播他的哲學思想。根據史料記載,聽王陽明講心學的人,絡繹不絕,多時高達百余人。
王陽明更是為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的弟子湯伯元和詹良臣等都做了大官。
龍崗書院的發展推動了貴州和西南的之化教育,以前,貴州的教育資源極差,幾乎沒有人考上進士,從王陽明來到貴州后,將這片教育荒漠變成了綠洲。
廬陵知縣安撫民心,樹立威信
公元1510年,王陽明在貴州當地官員的推薦下,被朝廷任命為廬陵知縣,告別了貶官生涯。
廬陵是現在的江西吉安,明代時期,吉安是個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因為當地文風盛行,老百姓的文化程度高,都特別喜歡告狀,只要起爭執,就得打官司。所以說廬陵的知縣是不好當的。
王陽明剛到廬陵縣,當地的官員們就找到了王陽明,向他介紹了一下當地的特殊情況。也說到了上一任知縣被打入天牢的悲慘結局,告誡他在這里當官不是那么好當的,要么做個縮頭烏龜,被案卷和公文給累死,要么就和許聰一樣,采取高壓政策,但結局可能也會和許聰一樣慘。
可王陽明認為——既然這里的老百姓都喜歡訴訟,一定是有他們的理由的。畢竟誰也不愿意無緣無故地去打官司。
他的直覺告訴他一定是另有原因的。當地老百姓聽說來了新縣令,立馬來“上訪”了。
他們異口同聲地請求王陽明給他們減免賦稅。王陽明初來此地,確實很多地方不知情,他經過多方查證,證明廬陵縣賦稅確實高了三倍。原因來源于一個收稅的太監。
于是王陽明寫信給太監,問詢賦稅漲三倍的原因,不合理的稅收勢必會引起民憤,到時誰都擔不起這責任。太監看到王陽明的信,久仰大名,不敢小瞧,馬上把廬陵縣的賦稅降到了原來的檔次。
王陽明一來就替老百姓做了一件大事,安撫了民心,可對于一個縣令來說,光安撫是沒用的,他還必須樹立威信。
于是他從一名大盜身上開刀,這名盜匪也不是好惹的角色,對王陽明說:“要殺要剮隨便,廢話少說。”
王陽明見天氣熱叫他把外衣脫了。大盜不服氣地脫掉了外套。緊接著王陽明又叫其將內衣脫了,大盜不甘愿地脫掉了內衣,隨后王陽明便說甘脆把內褲也脫了吧,這樣更自在,誰知大盜忙搖頭:“使不得,使不得。”
于是王陽明便說:“你死都不怕,卻怕一條內褲,說明你還有廉恥之心啊,那我就同你講道德廉恥的。”
于是王陽明用自己的心學理論,給他上了一課,在王陽明的教育下,大盜很快就被降服了。
從此王陽明的威信也越來越大了,他以心學為本,開導教化,使得整個廬陵縣民風煥然一新。
南贛剿匪并教化從善,深得人心
大明王朝,當時贛南匪患,皇帝有心根治匪患,可苦于朝中無才。后來得知王陽明屢戰功績后,決定讓王陽明一試。
當年王陽明44歲,沉默地接過皇帝給予的重任,匆匆來到了距家鄉幾百公里的贛南地區。
他不像那些一上任就干勁十足的官員們,他還是悠閑,閑聊一段時間后,下了一道指令:次日剿匪。
衙府里的探子得知消息后悄悄地去報信,誰知還才剛溜出大門就被逮著領到王陽明面前受審。
原來王陽明用此法收拾官府里山匪的內應,確保以后消息不外泄。
緊接著,王陽明開始從老百姓入手,他知道山匪原來也是山民,即使做了山匪,他們還是會與家里人聯系的。
他要求百姓以十家為一甲,發一塊木牌,每家輪流當值。
假如當天值班的戶主發現另外九家有多人或少人,必須要全情匯報給官府,若有隱瞞,一旦事發,那么十家都得問罪;若一家窩藏或串通山賊的,也十家一致同罪。
王陽明的這種“十家連坐”的懲罰方式,讓百姓之間互相監督,大家都害怕受到懲罰,所以就會盡心地檢舉他人,絲毫不敢隱瞞,山賊們自然就慢慢地失去了老百姓的庇護。
切斷老百姓和山匪的聯系后,王陽明開始武裝力量了,他充分吸取前人經驗,從本地年輕人中選拔強將加訓,這樣更有利于熟悉陣型。
當時實力強勁的匪患有:北邊的謝志山、中間的陳曰能、南邊的池仲容、東邊的詹師富……他們之間互通有無,時常還會合縱連橫,共同對抗官兵,十分難纏。
王陽明打算第一個對付距離較遠的山賊詹師富,詹部居住在土樓里,外形堅固,易守難攻。王陽明的部隊到達后,首戰不利,吃到了敗仗。
還好王陽明將計就計,假裝放出迷惑敵人的消息:撤軍另攻,實則精軍旁出,打了詹師富一個措手不及,還想到了火攻的辦法,讓土樓一下子成了山匪們的葬身之所。
經過兩個月的戰斗,王陽明終于取得了首戰的成功,隨后,趁熱打鐵,又攻破了北邊的謝志山上。
東邊、北邊相繼平定后,南邊的池仲容內部起內訌,思前想后,山匪紛紛前來投降。
王陽明以禮相待,安排他們妥當,還教習禮節,很多人不得其解,王陽明告誡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我們的目的是教化他們向善后不再作惡。
就這樣患匪數十年的南贛地區的老百姓也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了。
可見王陽明的教化是多么地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