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器晚成的將軍
毛奇生于1800年,正是歐洲工業革命和拿破侖戰爭時期,但是他直到42歲才當上少校,成為一名中級軍官,后來又被派去管理鐵路。與24歲成為將軍的拿破侖相比,他在起跑線上輸的一塌糊涂。但是他對鐵路和現代通訊很敏感而且善于思考,促使了他后來形成工業時代大規模現代戰爭的戰略思想。57歲時,終于當上了普魯士代理總參謀長。
2、“外線戰略”
拿破侖時代的戰爭,交通和通信非常不便利,指揮全靠前線司令官,一旦分散兵力,就會被各個擊破。拿破侖的勝利多源于此,也就是后來說的“內線戰略”。但是毛奇將電報和鐵路用于戰爭,不僅行軍速度大幅提高,而且部隊在行軍時可以分散開,然后再集結會戰,這才有可能進行大規模會戰,這就是“外線戰略”。
1862年,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發動普奧戰爭解決德意志統一的問題,毛奇指揮了整個戰爭,用上了鐵路和電報,還有后膛槍。在雙方都是上百萬大軍的情況下,高科技發揮出了決定性的優勢。四年之后的普法戰爭,毛奇同樣是靠著這種領先一個時代的戰略手段,生擒了拿破侖三世(拿破侖的侄子)。之后,威廉一世加冕為王。
3、總參謀部
古代由于信息流通不暢,戰爭全靠將軍的個人經驗,因此勝負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隨著電報的使用,后方的總參謀部可以及時得到前線各個戰場的全部信息,從而做出對全局最有利的決定。因此,從普魯士開始,現代國家的戰爭決策從前線將軍手里轉到了總參謀部,這種格局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