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香味是川菜非常獨特的味型,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味型。它既能體現川菜味型中非常獨特的風格特點、味型變化,又能夠適應廣大的消費者,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能適應,這一點是很多味型不及的。在國外,川菜中的紅油、家常等味型就有一定的局限,紅油味的菜,可以接受一點。怪味味型,國外也能接受,但不像魚香味可以做得很到位。老外都有畏懼心理,怕麻怕辣,所以麻辣味更是很難接受,麻辣基本不用。花椒、辣椒是辛辣、帶刺激的調味品,老外不接受。
魚香味恰恰跳出了花椒的局限,沒有麻味。全世界都接受甜酸,咸味也是一個基礎味,所以國外最多還是咸鮮味。魚香味是在咸的基礎上加甜酸,加辣味,所以它就很容易被接受。老師傅在教我們時說,“無鹽不是味”,反過來講,沒有咸味的東西,很多味就出來不了。很多人魚香味做得不到位,就是鹽味不夠,只有一個甜酸味,吃起來很傷人。底味,就像一個陣地一樣,丟不得。魚香味恰恰就不是甜酸咸辣,而是咸甜酸辣,排列上有一定講究。
魚香味的創新菜有很多,比如,魚香酥皮蝦排、魚香龍蝦、魚香大蝦、魚香鮮貝、魚香蔬菜類,我們在國外都在做。就是說,這種味型可以做很多種菜。當然在國外也要根據當地原材料的使用、消費習慣、飲食習慣,包括宗教因素都要考慮進去。比如埃及,豬肉類就不能做。魚香味的范圍很廣,冷菜也可以用,比如油淋仔雞,不下鍋,行業中稱“生拌魚香味”。魚辣椒去籽剁細,加糖、醋、醬油、蔥、姜蒜細米子,來調這個味,掌握好它的度。
魚香味的最基礎調料,第一個,泡魚辣椒是少不了的,不管是生拌還是熱做都少不了。還有姜、蒜、蔥這幾種調料,然后就是糖、醋。辣椒的選擇,二荊條用得比較多,比如雙流牧馬山的二紫條,現在辣椒的種類比原來多,使用量也相當大,牧馬山的二荊條是供應不了的,凡是長的紅辣椒,辣味比較適中的,都可以,不像紅油、麻辣那樣烈。
關于泡魚辣椒有幾種說法。一種是,辣椒經過腌制,在腌制過程中要加兩條鯽魚在里面。鯽魚宰殺后去甲,把腮、腹取了以后,沖洗干凈,然后把魚泡在里面,因為又辣又咸,魚是不會變質的。一般民間是取魚的味道,取泡辣椒的原料,要泡魚辣子;另外一個,魚香味的味型與我們做的豆瓣魚的味型很接近,所謂“吃魚不見魚”,味道很接近豆瓣魚的味道。燒成的這個味道很香,所以叫魚香。
魚香味講究底味,咸味,就是基礎味。然后才是甜味、酸味、辣味、鮮味、香味。魚香味不加花椒,沒有麻味。川菜廚師的考核,不管哪一級的考核,都要考魚香味,因為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合味,很考調味者對調味的把握度。這一點非常關鍵,不管是生拌魚香味,還是加熱的魚香味,都涉及到最基本的調味。
魚香味,我個人理解它的基礎味是“咸味”,就是在家常味的基礎上把糖醋加進去,把調味把握好,它就可以變成魚香味。海椒是明代以后,通過鄭和下西洋慢慢帶進來的。明代以前,我們四川的榨糖業是有的,醋是四川地區本身就有的,所以,糖醋味肯定在魚香味前面,有了海椒,才一步一步慢慢演變而來,乃至最后延伸了很多種味型。
魚香味調味的最大關鍵就是糖醋的比例,糖太多,要壓咸味。醋太多,也要壓咸味和甜味,并且很難吃那個味道。另外,做魚香味,很多書上都寫得有,味精好多。讓我來做,是絕對不用味精的。我們可以試,加與不加味精一定是兩個味,加了味精就要敗味。因為魚香味是復合味,復合味本身是它的咸、甜、酸、辣、鮮,把這幾種味綜合好,它就變成很奇特的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