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熊老師的提問被萬老師層層剝筍,剩下問題的本質就是:讀書到底有啥“用”?
2、咱們借用邏輯學里的術語,解讀一下萬老師的回答。
讀書多且智識高-不是-食物鏈排序靠前的-必要條件。
但,智識高-是-食物鏈排序-長久靠前的-充分必要條件。
讀書多且智識高,但食物鏈排序-暫時靠后,不必擔心,ta有兩個機會能到達食物鏈頂端:一是其本人的機會或運氣(熊逸老師遇見羅胖就是運氣,否則一輩子就是一個非常小眾的讀書寫書人。);二是培養(yǎng)下一代成為精英。
3、同意熊老師對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質疑。
但還是堅持這樣一個觀點,最有意思的人生就是:尋找到做大事的機會,既感到幸福,又提升了在食物鏈的排名(覺得羅胖就是哈。)。——智識,特別有利于做大事。故應多讀書讀好書。
4、讀哪一類的書——“術”與“道”
成功學的“算法”是“術”,可能有助你爬到食物鏈頂端,成就一番小的事業(yè)。
但你若要取得大成功,更需要修煉的是“決策”之“道”。而得“道”之道在于多讀書讀好書。
(剛看完得到今天的直播,成甲老師講到查理芒格決策的核心—跨學科攻擊。芒格說,你不要成為拿著錘子看全世界都是釘子的人,你要全面地學習各個領域的知識,才能更靈活的運用。)
5、萬老師的思路總結:精英是有先進思想的人——靠運氣在食物鏈排名靠前的人,不一定配得上“精英”二字——引申出“智識鏈”概念,并分析“智識鏈”排名與“食物鏈”排名的關系。——得出結論:精英是智識水平高的一群人。他們或他們的子女終會成為食物鏈頂端的人。潛臺詞:熊老師家門口的菜販,現(xiàn)在應該不敢小瞧熊老師了吧。——智識,源于多讀書。——讀什么書?成功學的書只是“算法”,你要讀提升“決策力”的人文學科類的書。——熊老師不愛說讀這些書有啥用,萬老師特別愛說有用。——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個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