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啃完了兩本關于共享單車的書,完成了一篇關于ofo和摩拜的文章;今天開始閱讀“知識變現”相關的書。
最近在啃《付費》這本書,講的是知識變現的幾個方面。
我發現:得到、喜馬拉雅、分答等一系列APP,并不是我最初認為的那樣,是“學習軟件”;其實,它們還有一個更為恰當的名字——知識服務商。
言下之意,它們售賣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附加在知識上的“服務”。
比如,羅輯思維認為自己是一個“說書人”,他們自己很少原創知識,很少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反而是從最近的暢銷書、國內外一些經典著作中找內容,然后“嚼碎了拿給你”。
得到APP里面有一款重頭產品是:每天聽本書。用20-30分鐘的時間,為你轉述一本書的精華內容。這個產品針對的是沒有時間讀完一本書、或者不想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去細讀原著的人。
而得到APP里面的訂閱專欄,集合的也是一些大咖、牛人們的思想和見解,并且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念給你聽。
據我所知,好幾位專欄的主講人都把內容集結出書了,但買書來讀,顯然不如訂閱專欄那么方便。
再比如《好好說話》這個欄目,一期節目也就幾分鐘時間,幫你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這樣做,比你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要高效得多。
《付費》這本書從商業的角度去分析它們,然后提出了“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四個組成要素:品牌、內容生產、社群、平臺技術。
以得到APP為例:
品牌不必說,就是羅輯思維這塊金字招牌,是羅胖羅老師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內容生產,就是得到APP上面那些云集的大咖,比如李翔、劉潤、萬維鋼、成甲、武志紅……他們自主生產內容,由得到團隊把關;
社群,包括得到APP專欄內部的社群,也包括微信。因為,得到APP能跟微信無縫對接,讓粉絲既可以通過微信登陸和充值、又能通過朋友圈分享訂閱專欄的內容;
平臺技術,就是得到APP本身了,它的用戶體驗非常一流,是很多同類APP都望塵莫及的。
縱觀整個互聯網知識經濟,可以歸納出三個主體:
1.知識平臺:各種學習、知識類APP;
2.知識極客:生產、分享知識的大咖;
3.知識消費者:付錢學習、購買服務的粉絲。
這些內容,給我們什么啟發呢?
我覺得有三點:
1.作為消費者,要清晰自己的定位,不要囤積知識。
我們花錢學習,其實更多的是在享受一種服務。所以,在訂閱專欄的有效期內,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不要總想著把知識囤起來。一個得到專欄的定價是199元,而作者把這些知識點整理成一本書,也不過幾十塊。這里面,真正有價值的,是專欄里面與作者互動、提問、討論的“服務”本身。
2.作為極客,要明白不同平臺的不同特征。
比如喜馬拉雅主要是聽音頻、在行是約見、分答則是針對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解答。每個平臺的粉絲,對知識的需求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個知識點,我們在喜馬拉雅平臺,就需要講得通俗易懂、面面俱到;在在行約見,就需要提前知曉對方的需求;在分答,就需要提供具體的、實用性強的建議。
3.正如作者說的,優秀的消費者,同時也是知識的生產者(極客)。如果我們抱著消極的態度去對待,既教不好知識、也學不會知識。
以上是我對《付費》這本書的第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