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所謂的智商的確不是天定的,而是后天習得的。我們每獲得一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智商就具備了上升的條件,當我們把某個知識點應用到自己的生活與行動之中之后,智商就開始事實上拉升——可若是不應用,不行動,生活無改變,而那智商不會發生變化。
我們把概念及其關聯當作自己“操作系統”的基礎設施,用來不斷吸取新的概念與關聯,必要的時候吸取新的概念與關聯,必要的時候更新甚至替換舊的概念與關聯;與此同時,啟用元認知能力不斷審視整個操作系統的有效性。事實上,這就是所謂智商的運行機制——挺簡單,也挺清楚。
操作系統跑起來,底層是概念與連接,上層運轉的主要是什么呢?兩樣東西:價值觀與方法論。我們的概念定義都很清楚直白:所謂的價值觀,就是不斷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所謂的方法論就是不斷思考“如何做?如何改進?”。價值觀決定選擇的質量(選擇是人生頭等大事);方法論決定選擇后行動的質量(行動構成人生)。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長期”總是更有價值的考慮因素。于是,概念上我們深入理解了長期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把“長期”這個概念與很多其他的概念關聯起來,比如,判斷只是是否有用的時候加上一個維度:長期;再比如,賺錢這事兒也一樣要加上長期盈利才更有價值。進而,我們更新了關于長期的價值觀:長期地更好;這還沒完,我們還有各種相關的方法論開始“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來;既然如此,我們應該活在未來,既然如此,我們要想辦法知道長期究竟有多長?哦!原來通過專注、行動與努力,把自己的“長期”變得比別人的“長期”更短一些,厲害了!
所謂的智商,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一定是馬上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長期努力終于解決問題,也是很強的能力,實際上就是智商高的表現),于是我們的價值觀更可能成為這個樣子:認為學習與行動比天分更重要(學習與行動是大部分的成因,而天分是少部分的成因)。
那有沒有快捷方式可以用來提高智商呢?有!我們是有方法論的人嘛——起碼,即便是在沒有方法論的時候,也要一直琢磨方法論究竟在哪里?很簡單:調整關注焦點。比如:選書,把關注點放到更有價值的信息上去:看版次、看印數、看出版社、看參考文獻列表。
其實,調整關注焦點,某種意義只不過是我們不斷說的“打造價值觀”的一個實踐方法論: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采用不同的價值觀去研究某一事物;調用元認知能力去分析不同價值觀帶來的不同選擇,以及那選擇的后果;經過比較,選擇長期效果更好的那個價值觀。
經常花時間“設身處地”地從他人角度思考(暫時把關注焦點從自己身上挪到他人身上),絕對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有的時候僅僅是換一個角度,之前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轉換關注焦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大量的試驗、試錯,最終選擇出來的。
面對知識、面對實踐的時候,長期來看,無論如何總是會有更好的選擇。“總是會有更好的”意味著說,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否則人類發展了這么多年怎么還在繼續發展呢?這是一種戰略性思考:短期來看可能有最好的,長期來看只有更好的。雖然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然而,站在當下,關鍵在這里:現在我知道的最好的只有我現在能想到的這個!即便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可若是連我現在想到的這個我都沒試過、沒做過、沒做好過,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總結一下:提高智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調整關注焦點”,而這背后,實際上還是“價值觀的調整”,如果智商真的提高了,本質上來看就肯定是價值觀發生了變化。運轉中的操作系統,上層主要是兩樣東西,價值觀和方法論。以上我們用來“提高智商”的方法可以表述為:不斷嘗試調整價值觀,最終找到更好的價值觀——這就是提高智商的方法論了。于是,在整件事情上,相對來看,我們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應該放在“如何做”(即,方法論)上去,因為調整、試驗、觀察、分析、總結、修正等等,確實都是做出來的,不做,什么都沒有。
今日得到:
1,所謂智商,其實可以被看做是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
a,最底層是概念及其關聯
b,在上面一層是價值觀與方法論
c,再往上則是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