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
第一章·勞動的分工
1、分工是勞動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2、在每一種能采用分工制工藝中,只要采用勞動分工,勞動生產力就能成比例增長。
3、農業的性質和制造業不同,不允許農業做那么細致的勞動分工,也不允許將一種業務和另一種業務截然分開。這就決定了不可能將農業中所有不同類型的分工做徹底的劃分,或是在這種技藝中勞動生產力的改進和在制造業的改進保證同步伐。
4、有了分工,同數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原因有三:
1)每一個工人的熟練程度的提高,因為分工后長期專注于同一件事。
2)采用分工制節約了從一種工作轉向另一種工作所喪失的時間。
3)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使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事。
5、實行分工后,每個工人勞動的產品,除了滿足自己需要外,還可以大量出售,能用自己的大量產物去交換他人的大量產物或者其等價物。所以社會所有不同的階級都變得普遍富裕起來。
第二章·勞動分工的根源
1、給我那個我需要的東西,就能夠得到這個你需要的東西,這就是每筆交易的意義。正是用這種方式,我們相互獲得自己所需的絕大多數幫助。我們并非向他們奢求仁慈,而是喚起他們的自利之心,從來不向他們談論自己的需要,僅僅是談論對他們的好處。
2、勞動分工的根源是人們的交換傾向。
3、成年人從事著不同的職業所顯現出來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場合,與其說是勞動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勞動分工的結果。
4、交換傾向不僅形成了不同職業的人們之間才能上的差異,也讓這種才能差異變得有用。
5、在人們中最不相同的才能也能交相為用。他們的彼此才能生產的產品,經過交易、交換以及交換的一般天性,仿佛成了一種共有財富,在這里每一個人都可以購買到他所必須的其他人才能生產的商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