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傾聽的第一步是閉嘴,是忍住不說。
我最近是怎么了?不但忍不住不說,還對孩子大吼大叫。兒子感冒咳嗽又一個星期了,中醫、西醫看了三位,難喝的中藥也喝了4天了,還是咳嗽,而且這兩天夜里睡著也咳嗽了。對孩子生病的焦慮,加上天氣的炎熱,我感覺自己像一坐活躍的火山,隨時可能要噴發。已經在孩子哭鬧時吼他2次了。
唯有父母忍住不說,孩子才有機會說,事情本來的樣子才有機會呈現。當父母聽到孩子對生活的理解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的時候,很難忍住不灌輸、不教育,生怕自己沒說到位,孩子就從此走向歧途。而如果我們理解了孩子的認知是經由自己感受、轉化、提取、整合而形成,我們便更容易做到忍住不說了。忍住不說的好處是騰了一個空間,讓孩子自由地去感知,讓他的認識轉化、提取和整合在順暢的流動中完整地實現。
我的感受好的時候,能做到忍住不說,由著兒子去體驗自己的人生。一旦發生了什么事情,我的感受不好了,就原形畢露,對兒子各種提點、評判。這兩天吼完兒子后,我很擔心兒子會學到這種吼叫的溝通方式。經常會覺著小家伙好煩啊,如果不是因為生病給他喝中藥,我就把他送爺爺奶奶家去了。
小時候的我們太把一些觀察者的評判當真了,尤其當觀察者是我們的父母時,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就是被評判的那個樣子。
生命的流動如波,自私無私、懶惰勤奮、快樂悲傷……都在波形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不被打斷,孩子才會獲得完整的成長,建構起一個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
忍住不說,才能傾聽到生活的韻律,允許孩子活出自己的節奏。
現在是周五,繼續練習忍住不說,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吧,不要做孩子的代言人。今天上午帶兒子在小區玩,他有一個好朋友叫陽陽,是奶奶帶著出來玩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打打鬧鬧都很正常,一會兒,陽陽奶奶把陽陽叫過去,說看看臉有沒有事,然后跟我說,我兒子打陽陽的臉了,我接著問了一句,張鈺打陽陽臉了是嗎?陽陽奶奶說,是的。我就問陽陽,張鈺打你臉了,疼不疼?陽陽笑著對我說,不疼。這時我兒子也跑過來了,陽陽好像想到了什么,對張鈺說,你要向我道歉。張鈺對著陽陽“噗”了一聲,陽陽也這樣對張鈺“噗”了一聲,兩人繼續玩去了。午睡時,我問張鈺你為什么打陽陽呀,張鈺說我沒打。我理解的是張鈺是想跟陽陽玩的,他不是惡意打人的,就像他在家會突然打我一下,掐我一下一樣。就像他小時候有段時間喜歡咬人一樣,這只是一個過程,不會一直持續的。我能做的,只是告訴他我不喜歡被你打。當我說小朋友也不喜歡被你打的時候,我自己都感覺這句話是假的。我看到的是他和陽陽打打鬧鬧時,兩人都是很開心的。孩子的世界,大人真的很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