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出現裂痕時,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拒不承認兩人之間有問題,不愿溝通,但也不愿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而被冷暴力對待的一方只會檢討自己:“我到底做錯了什么?他為什么這么討厭我?”
實際上,我們通常理解的這種“冷暴力”,只是眾多“冷暴力”行為表現的一種。
冷暴力廣泛存在于婚姻關系、親子關系中。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反而像是正常現象,但卻傷人不見血。
法國作家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在《冷暴力》一書中,將冷暴力稱為“隱而不現卻真實存在的暴力”。
“冷暴力”,即“精神虐待”,不是通過現實中的肢體暴力,而是靠日復一日地對某一特定對象貶低、羞辱、嘲諷、排擠等,造成心理創傷。
伊里戈揚指出:
施虐者有一種明顯的需求,對施虐對象任何事都要加以批評貶低否認;這樣可以讓他感覺自己得到發泄:如果別人沒有價值,就表示我一定比較好。
暴虐發生在婚姻里,造成個人絕望,虐待便達到目的:讓人感覺失去靈魂,仿佛行尸走肉。
一段感情中,之所以會發生冷暴力,大多是因為發現“所愛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過依賴彼此的關系,因而出現精神虐待的沖動。
這種虐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愛你”,口頭上卻往往不承認,也不愿面對失敗的關系,更不愿負責任,而是要對方負起責任,罪名是莫須有。
但話說回來,如果沒有過度忍讓的伴侶,這種畸形的關系又如何能發展下去?
親子中冷暴力也同樣。朋友小美因為外貌原因,受到了眾多不友好的對待,而讓她傷害最深的,則是來自父母的打擊:
小時候跟幾個堂姐一起打扮準備過六一,被爸爸看見了,不屑地說:再怎么打扮也是丑小鴨一個。
看了她的畢業合影照,笑著問:你是不是你們班長得最丑的?
飯桌上,當著小美的面,爸爸開玩笑地說:咱們小美得爭取找個優秀的另一半,改善基因。媽媽反問:她有那個資本嗎?
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取難聽的外號,是精神暴力常見的表達方式。
而實際上,父母責備子女笨手笨腳,反而會使他們更不靈光。孩子不是因為笨拙而被貶低,而是因被貶低而變得笨拙。
發生在親子關系中的冷暴力,都將成為孩子的“童年創傷”,在他成年后一點點顯現,甚至爆發,摧毀他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這種親子間的冷暴力往往打著“管教”、“為你好”的旗幟,從而粉碎孩子的意志和批判精神,使孩子無法評斷父母。
伊里戈揚一針見血地指出,精神虐待其實是一種宣泄的展現,施虐者透過控制與摧毀受虐者的自尊和生活,滿足他們發泄。
面對冷暴力,最妥當的方法不是以冷制冷,更不是一味忍讓和懷疑自己。
①調整應對方式
真正的容忍是以明確的界限為先決條件的,因此,首先要放棄容忍到底的理想,不要認為該由自己負全責。
接著是冷靜客觀地分析問題,認清虐待的過程:你愛的那個人,性格中顯露出了對自己而言很危險的部分,必須要解決,自衛,不要為其所害。
②堅決行動
想要改變惡性循環,就要勇于改變策略,立即停止過度委曲求全的姿態。
如果決心充分,不畏沖突,兩種結果,一種是能讓愛你的人醒悟,一種是會逼得施虐者攤牌甚至反撲。
只有勇于面對堅決行動,把危機攤在面前,才是促成改變的唯一方法。
法國幽默大師皮埃爾·德普羅日曾說:
心機深沉的遣詞用字,不必弄臟自己的手,也能殺人辱人。羞辱地位相當的人,乃人生一大樂事。
面對冷暴力,記住把自己放在首位,別幻想能一定能“打動”對你施虐的人,對于嚴重的用盡心力去調解都對你無動于衷的施暴者。安安靜靜地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