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瘋
轉眼的功夫,春已過半,百花競芳,爭奇斗艷,綠樹也逐漸成蔭,大街上,公園里,脫下厚重衣服的人們,五顏六色的漸漸多了起來,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披發緩行無厭于日。到處充滿了生機,人與大自然同樣沐浴在春日的暖陽里,拋卻冬的寒冷與單調,生發生一派萬象更新的喜悅。但春的氣息里,時不時的伴隨著寒涼,就像這個節氣的名字“清明”一樣,總給人以淡淡的涼意。是呀,又是一年雨紛紛了。假期前,我和老公已經規劃好了必須完成的事,一是看望康養中的父親,二是為公公掃墓上墳。
五月一日早晨,備好了看望父親的東西,我們驅車一個半小時,到北京大興區某個康養醫院。父親已經在這里住了整整一年了,每天各種康復治療,總得來說恢復的不錯,與當初在天津時判若兩人。但畢竟將近九十歲高齡了,心臟和腦中風后的問題,終歸是個可怕的存在。幸虧小弟弟在這里做醫生,許多潛在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解決。這一年多,我幾乎每個月來一次,怎么說呢,雖然父親對我有些不公的做法,但畢竟是生我養我的人,什么恩恩怨怨的,沒什么放不下的。再說有信仰這么多年了,很多東西我自有自己的解讀,所以內心除了感恩和盡量的回報,根本升不起絲毫的恨意。耄耋老人了,看一眼少一眼,莫留遺憾,我總是自我提醒著,還是珍惜父親在世的美好時光吧。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中午了,看到我們的到來,父親馬上放下碗筷,高興的跟護工說:“這是我大閨女,和女婿”(每次來父親都要這么說一遍)邊說邊激動,又不由自主的流眼淚了。我趕快握著父親的手坐在他身邊,“爸,又不是小孩子了,怎么總是哭呀?”父親顫巍巍的回答:“我控制不住呀。。。”看著一臉委屈的父親,我們都笑了,父親也開心的笑了,像個孩子一樣的真實。
從父親神奇般的活過來后,我們四個孩子,便成了他心目中最重要、最自豪的寶貝了,“我的四個孩子都是學醫的,真給我們家爭氣啊!”(當然不全是了)這句話反反復復的不知道跟多少人說過了多少遍了。人無論什么年紀,都需要父母的認可和愛護吧?所以每次父親重復一遍,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一回,也又是一通錯覺,覺得自己還是受父母寵愛的寶貝,而不是經歷了幾十年滄桑歲月的中年人。
陪著父親家長里短的聊了兩個多小時,為了不影響病房里其他病人的午休,再者,說了這么多話,父親也該好好休息了。于是我和老公便告別了父親,父親依然是那句很懂事的叮囑:“都挺忙的,沒事不用總來看我啊……”那戀戀不舍的眼神,我自然知道那是父親的違心之詞,“床前小兒女,人間第一情,永遠與你相伴的是那天下的父母心……”,一路上內心反反復復都是這首歌。
離開父親,我們繼續驅車西行,去高市看望另一位父親,準確的說,是去祭祀另一位慈祥的老父親——我的公公。
隨著年歲的增長,閱歷的增加,從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中,我越來越強烈的體會到,人是有命的。老天爺對我異常的眷顧,讓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特別的好命。親生父親給了我一條命,讓我能夠生而為人,然后供我讀書,包括后來的工作也跟父親的調動工作有直接關系。后來的幾十年歲月,因為特殊的家庭原因,父親幾乎不怎么跟我來往,所有重要的時刻,也沒了他的身影。這時,在我的生命中出現了善良好心的公公婆婆,當年剛剛結婚的時候,有個同事阿姨問我:“你婆婆公公都給你點啥呀?”我立馬沖口而出:“他們給了我一個完美的家!”這是實話,絕不是煽情,因為我的娘家幾乎沒給我一分錢,也沒有一件陪嫁,如果放在現在,我這樣家庭的媳婦是沒人家要的。更讓我感動的是,公公婆婆總認為我是在特殊家庭長大的不幸孩子,除了關心愛護,一句多余的話都沒說過,好像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我就是在這樣的溫馨環境中,度過了三十多年的幸福歲月,我很知足,也很感恩。看看周圍過的雞飛狗跳的姐妹們,同樣居家過日子,卻天壤之別。除了上天給我安排的好命,讓我遇到這樣的好人家,我真不知道怎么解讀。
公公是去年(2024年)9月19日子時去世的,享年90歲。走時面色紅潤圓滿,表情安詳,沒有任何痛苦表情,手白白胖胖的很柔軟,細膩。跟前幾天那個骨瘦如柴的、像個枯樹干的老人家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所以我們的解讀是,公公自己選擇了離開,即便之前在醫院里受了這罪,但總的來說,也算是壽終正寢,很圓滿,很安詳。這樣也讓我們做子女的內心好受了許多。但畢竟,此生再不能相見,淡淡的憂傷,淡淡的懷念,一直伴隨到今天。
我們到家的時候已經下午三點了,打開家門,撲面而來的是空、冷清、靜,曾經的熱鬧和溫暖一下子沒了蹤影,但感覺里又好像所有的家人依然還在。去年年底,怕婆婆在家里心情不好,大姐和二姐帶著她去了大姐所在的蘭州,也因此,我和老公過年開車去了趟蘭州,跟他們團聚過了個年,婆婆的狀態挺不錯的,也可能怕我們擔心,裝出不在傷心的樣子,但總的來說,婆婆雖然不多言不多語的,卻總給我一種堅強感。別看公公脾氣暴躁,說風就是雨的,時不時就鬧騰一下,但在這個家里,我婆婆才是真的定海神針,也恰恰因此,這個大家庭才有了幾十年幸福安穩的好光陰,真的讓人回憶,讓人難以忘懷呀。如今婆婆還在蘭州的姐姐家,估計要過了夏天才能回來。
空了一個冬天的房子,有種莫名的蕭條感。我們把窗子全部打開,讓春天的陽光照進冷颼颼的屋子里。140多平米的大房子,走下來,到處都是熟悉的氣息和溫馨的回憶。公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幾年前單位相關人士,帶了獎章和慰問品,到家中看望年邁的老人家,當時特意合了影,這張照片一直放在客廳的窗臺上。每次回來,我們都不由自主的駐足,端詳公公的樣子,這次依然如此,“我總覺得老爹還在呢……”老公輕輕的說。其實我也有此感覺,音容笑貌依舊在,轉眼已成他鄉人。還有就是臥室里的床,總是情不自禁的看了又看,看了又看……滿腦子都是老人家的好,還有強烈的。無以回報的恩情。“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曹雪芹之所以這么說,也許是無以回報爹娘養育之恩的無奈慨嘆吧!
天色漸漸晚了,我和老公趕快出去買了燒紙,然后去超市準備上供的水果和點心,一應俱全,準備就緒,明天一早我們隨時可以出發去墓地掃墓了,愿西方世界的公公,享盡所有的榮華富貴,早日得到解脫。
天色徹底黑了下來,我倆走出家門去覓食喂肚子。公公婆婆是2002年搬到高市來的,如今已經過去二十三年了,也就是說我們往這里整整跑了二十三年。我們見證了這座城市所有的變化,而它也見證了我們家過往的悠悠歲月,生老病死、恩怨情仇,聚散離和,都成了美好的回憶和精彩,也成全著獨屬于我們家的傳說故事。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已!親人的故去,會給我們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生老病死,誰都一樣,將來的某一天我們也將離開,站在終點回望來路,我們怎樣度過余生,才能少些悔恨和惋惜,而多一些坦然和瀟灑?來此一世,我們給家人,給后代,給這個世界能留下點什么呢?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能否有些可圈可點的德行,留待后人的追思與懷念?念死是為了活明白,活通透,即便活不成真理的代言人,至少別做個糊糊涂涂的混世蟲。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路上的墳包上,都掛滿了鮮艷的紙花,甚是惹眼,耀人心目。中華民族是個信仰祖宗的民族,心中有祖先的人是不會太差的,即便不能光宗耀祖,至少不會為祖宗丟臉,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樣的民族充滿著希望,也讓人驕傲自豪。
緬懷先人、珍愛家人、珍惜有緣、活好當下,不求精彩。只愿自己能夠坦然面對未來所有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