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崇拜成功者,所有人都覺得馬云很成功并且去模仿,開始去了解馬云的過往,去研究馬云說的每句話,去探索馬云成功之道;但為什么那么多人學著去成為馬云最后卻都變成了浮云?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建議你先去逛逛墓地,為什么你該去逛逛墓地?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現象:現在音樂明星隨處可見,他們出現在電視里,出現在畫報封面、音樂會節目單和網絡論壇上。到處都能聽到他們的歌曲,可謂是無所不在,而且有很多。他們成功了。在無數吉他英雄的成功案例激勵下,你也組建了一支樂隊。你也會成功嗎?概率甚微。估計你也會與許多人一樣,最終會走向失敗音樂家的墓地。
墓地里音樂家的數量要比娛樂節目舞臺上的多幾萬倍,但從來不見有哪位記者去關心這些失敗者—那些落魄明星除外。因此人們往往看不到失敗者的墓地。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現實的你對成功抱有一種幻想,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
再來看一個現象: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數百個抽屜里沉睡著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
我們總是聽到成功者的故事,認識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企業家、藝術家、運動員、建筑師、攝影師等情況也是一樣。媒體沒興趣去刨挖失敗者的墓地,這事也不歸他們負責。這意味著:你得自己去了解這些。
在涉及金錢時你也會出現:一位朋友想創辦一家公司,你也可以參與投資。你嗅到了機會:公司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微軟公司。的確有可能你運氣好,可現實又是如何呢?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公司根本成立不起來。還有一種可能是,3年之后公司破產了。3年后幸存下來的公司,大多數會萎縮為一家員工人數不足10人的小企業。你被媒體對成功公司的介紹迷惑了。可是,因此就不去冒險嗎?不是這樣,不過你在行動時一定要意識到,幸存偏誤這個小魔鬼會像哈哈鏡一樣扭曲概率。
最后,我們就以道瓊斯指數為例吧。它由純粹的幸存者組成。因為失敗公司和小公司——也就是大多數公司——都不會出現在股票指數里。股票指數并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就像新聞不會報道所有音樂家一樣。你也應該懷疑那些暢銷圖書和成功教練,因為失敗者是不著書立說,不去演講他們的失敗的。
如果你本身就是“幸存者”的一分子,就非常麻煩了。哪怕你的成功純屬偶然,你也會發現你與其他成功者的共同點,并將它們詮釋為“成功因素”。不過在逛失敗者(人員、公司等)的墓地時你會發現,這些人經常也運用了他們以為的“成功因素”。
這說明了什么?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高估成功的概率,都存在著理想主義,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意思。但我們就不要去做了嗎?我們可以盡可能的常去逛逛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和投資的墓地,雖然傷感,但是對你我來講是大有好處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