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看張德芬《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這本書的一些感悟:
1、其實所有問題并不復雜
生活當中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歸根結底其實都是很單純的關系——你和自己情緒相處的能力。讓我們苦惱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無法和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相處。那么如何和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呢?就是和那些不舒服的感受共處于當下,覺察到身體不舒服的部分,并且用呼吸去輕撫它們。如果感受過于強烈,你需要發泄,用哭泣、捶打枕頭等方式,也是可以的。
2、愛的最高境界
我們的經驗是對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離,但是對愛的人,卻很難割舍下那份牽纏、糾結的感受和情結。愛到極致是放手——給你愛的人最大的愛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觀套在他們身上,用自己的喜好和標準來判斷他們的行為。我們常常以愛為名,去干涉、勸說我們愛的人,以為這樣這樣就是他們好。如果找到了自己的內在力量和智慧,你會發現,你愛的人自然而然也會受你的影響,走向最適合他們的人生道路。
3、把困難當做幫助自我成長的功課
我們很多人一旦遇到困難都會向外尋求幫助,很遺憾的是,生活的重擔或煩惱只有我們自己能夠扛得起來,別人無法為你分憂解難。就像食物進了你的嘴里,你需要自己咀嚼和吞咽,沒有人可以代替你做。可是很多人的內在肌肉不夠,空間不夠,真的沒有能力去承擔這些令人煩惱憂心的重擔。那么如何去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困境呢?把生活中每件不如意的事看成是來幫助我成長的功課吧!多想想發生的每一件事,這是來教導我學會什么功課的?它將如何讓我的生命變得更完整、更有力量,讓我更坦然無懼地生活?這一切,總比你一味抱怨要強。
4、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親密關系中問題,都是我們與父母之間問題的反映和投射。如果我們在親密關系中遇到問題,這個對象給自己帶來的功課一定是你在父母那里未完成的。沒有什么力量可以讓對方改變的,你只能創造一個讓他愿意改變的環境。如果你認識到了這一點,在處理親密關系的時候,你就會有意識地放對方一馬。不管是什么事,最終都是你的功課,而對方只是來告訴你,幫助你去加深了解你自己的功課,進而幫助你完成而已。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其實沒有一件不是為了自己。如果承認這點,才能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起責任。同時,不要因為得不到感激而失望。
5、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
親密關系是人間最大的幻象,表面上夫妻、伴侶生死與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實際上,我們都是孤獨的個體,沒有人可以和你完全地融合,滿足你內在的所有需求。與其去要求對方來迎合你或是為你改變,倒不如看進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那個童年受創的小孩,跟他好好對話、相處。所以,最佳親密關系的秘訣就是:做你自己想要的那種父母,去照顧、安慰你的內在小孩。這樣,你就會成為自己最佳的伴侶,也成為你配偶的最佳伴侶。
6、碰到的人都是對的
親密關系上的障礙都是為每個人量身定做的。如果對方的性格、行為是你能應付和掌握的,而且和你是不起沖突的,那你一定不會愛上他或是碰到他。凡是碰到的親密關系,里面都有功課要修。夫妻之間有沖突一定是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肯改變,而且還想要對方先改,所以是無解的。如果其中的一方先改變,另一方就不得不變了。這是一個雙人舞步,一退一進、一進一退,屢試不爽。
7、痛苦是成長的最佳燃料
但是,很多人受苦不少,卻是無法成長或是受益,這是為什么?原因很簡單,你是否能在痛苦中成長,取決于你對受苦的態度。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受害者,一切都是別人或者老天的錯,那么你還會繼續受苦下去,而無法成長。懂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更是一種智慧。有人看到蝴蝶掙扎著想要脫蛹而出,于是好心的把蛹剪開,蝴蝶輕松的出來了,可翅膀卻張不開,不久就死了。看似好心的幫助,其實反而害了它。我們不能看愛人受苦,不是單純因為愛他們,而是因為無法忍受自己內在的那種焦心、揪心的擔憂和心疼,說到底自私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