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一節樸素的語文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047張鵬
暑假有幸聆聽了韓素靜老師的報告,我的教育寫作四階段。第一階段自由寫作,為賦新詞強說愁。第二階段任務脅迫,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階段突破思維,在左沖又撞中拔節。第四階段聚焦主題,深挖一口井。
聽完她的報告我感覺受益匪淺,我知道了自己現在所處的階段,并知道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又買來了她的著作《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看完目錄便被深深的吸引了,當讀到其中的內容時,更是感慨萬千,為什么我沒早點買到這本書呢?
該書分為四輯,依次是課堂要落在實處,課堂上的遺憾,捍衛課堂常識,我這樣教語文。讀完后,我最欣慰的是自己日常中某些做法跟書中的做法正好吻合,最大的收獲是知道了如何上一節樸素的語文課。
書中所說,識字,閱讀和寫作,就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語文課的性質,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要用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生活中的語文元素。
識字教學要做到位
書中舉了于永正老師教學生寫字的片段,他要求學生把字寫對,而且要寫美。他還善于鼓勵學生,在肯定學生的間架結構正確的基礎上,又強調寫字應該從哪里起筆,哪里收筆。然后讓學生又書寫一次。韓老師總結真正的識字教學,不但會認讀,而且會書寫,不僅能寫對,而且要寫美,識字教學的更高要求是理解詞語。但我看到這句話時,內心受到很大的震動。一直以來,我的字詞教學一直停留在表面上,并沒有深入到理解詞語上。有段時間也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運用這些詞語,有一次講到卷子上閱讀理解時,學生好多都寫:對某個地方很向往,而答案給的就是憧憬一詞。當我看到這時,我忽然想起憧憬的詞語解釋,不就是憧憬嗎?如果我再講課文時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會運用這個詞語造個句子,在做閱讀理解題,學生不就會直接寫憧憬了嗎?
那節課上后,我反思了自己在字詞教學方面的不足,現在講授字詞時我把重要字詞放在句子中讓學生理解,再讓學生造個句子,加深對詞語的記憶。
閱讀與寫作方面
一個語文老師最應該具備的是文本解讀本領。張志功說語文教師應帶領學生在文本中進進出出。語文教師一定要細讀文本,從字里行間感知觸摸文字的溫度,讀出字里行間里的空白處流淌著什么東西,讀出文字之外的東西,傾聽到文本細微的聲音,要引導學生從言語的表層走向深層。于老師也曾說過備課要一絲不茍,把教材吃透,我給自己定了個規矩,要獨立思考,刻苦鉆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先要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每一篇課文,只要查清時代背景,推敲詞句,理清作者思路,腦子在課文里來來回回走。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追根尋源,弄清三個問題。這篇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而不那樣寫?三言兩語就能準確的拎出來,毫不含糊,哪怕是一個詞,也要反復推敲咀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腦子里始終有思維的火花。
一位專家說過語文教師的眼睛要毒,這里的毒就是指敏銳深刻獨到,能從字里行間,讀出學生讀不出的東西,以便更好的引領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讓學生上這節課與不上這節課,對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朗讀也是進入文本的一種方法。閱讀的方式一定要結合文本進行選擇。韓老師在書中明確的說出:篇幅較長者就適合默讀,要求學生動眼不動頭,動手不動口。文辭華美者就適合朗讀,要求學生讀出輕重,讀準字音,動情動色。初讀時是自由度,學生可以自由的讀讀圈圈畫畫,又能解決問題中遇到的不同的問題。學生怎么讀都讀得不到位時,可采用泛讀引導。如果學生注意力分散,可采用其齊讀的方式烘托課堂。文本的重點部位,可以讓不同的學生,多次輪讀。如何用做到用聲音表達對一篇文章的理解,就需要從語音語調,感情表情停頓語氣等幾個方面把握讓學生貼近的文字,感受到字里行間空白處流淌著的東西。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帶著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知識鋪墊,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進入一次真正觸及心靈深處的情感體驗。
書中舉例執教故鄉時韓老師采用傳統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說話的句式,說話內容,說話時機,及話語中的標點符號四個方面,分析少年閏土和中年運程的語言。在這種引導下,學生安安靜靜的觸摸文字,體會字里行間流淌的聲音,品讀文字空白處蘊含的意味。經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得到的答案明顯豐富多了。
老師要求學生多讀幾遍文本,通過幾次的通讀后,學生基本上都能掃除字詞的障礙,但是他們往往看不出,文章中特別精彩準確的妙詞佳句,或者作者在構思上獨具匠心的精妙之處。對于這些學生體味不到的地方,教師要著力指導。這是要讓學生明白所以然。課文要講學生自己學不會的,講學生的疑難處,講精彩處,主要是要通過自己的講,讓學生進入文本的字里行間,讓學生從標點中發掘作者潛在的感情,從字詞中解釋文章的密碼。
品味詞語時,可嘗試使用孫紹振教授的詞語還原法,或更換詞語比較法,要求學生在還原中比較中感受品析,是否能讓學生更好的觸摸到那些詞語的溫度呢?文中舉了特級教師王君執教背影時對父愛的準確把握。王君老師說從父親買橘子的文字中,你讀出了什么?學生答:偉大的愛。偉大的愛太籠統,太抽象,學生又說無微不至的愛。王君老師再次引導學生:無微不至的愛不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父親為我挑選座位,千叮嚀萬囑咐也是無微不至,決定買橘子為我解渴也是無微不至,此時描寫的是買橘子的過程,父親孤身一人爬月臺,他對誰無微不至呢?于是王君老師再次帶領學生,細讀這段文字,學生開始分析父親的動作穿著。學生再次得出答案:努力的去愛。王君老師善于表揚學生,說努力真好,這個詞語,比剛才的偉大,無私,無微不至都好,但是情感還不夠。學生再次深入思考,竭盡全力。老師再次總結,同學們這就是竭盡全力的去愛,竭盡的不僅是金錢,而且是體能。
其實閱讀與寫作教學是分不開的。教學,應該帶領學生再往前走一步。閆學老師做的特別好。她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又帶領學生研讀了一個篇幅最長,花費筆墨最多的段落。在找關鍵詞關鍵句,關鍵角色,體驗朗讀之后,閆學老師帶領學生學習詞段的寫作方法。她還講清楚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區別。托物言志說得是通過某個具體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如我們學過的《種子的力量》,《白楊禮贊》,重點表達自己的志向。而《走進祖父的園子》,重點通過描寫動物植物的快樂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像這類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快樂和自由,來表達自己的快樂和自由的方法,這叫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王國維在《人間話語》中這樣寫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意思就是說:景物的描寫,都是用來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的,假如當你開心的時候,景物就變得美好,當你傷心的時候,結果就不那么美好了,景物悲人也悲,景物喜人也喜。比如我們學的《小石潭記》,作者看到冷寂幽靜的小石潭時,也產生了孤寂悲涼的心情。劉白羽在飛機上看到日出時,也說灰蒙蒙的天氣。此處用灰蒙蒙,不僅僅是天氣,也是形容人物的心情。
對于寫作教學,課本無疑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我們在講完課文時,應該再往前走一步,把課文所使用的表現手法,寫作方法,再結合文本給學生講清楚,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學生在寫作時,腦海中也有基本的思路。
語文是一個與素養有關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在課下要及時積累,這樣語文素養才能慢慢提升。書中所提到的限時背誦法和反復背誦法,這是我上課時比較常用的兩種背誦方法。尤其是限時背誦法,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具有挑戰性的課文。比如在講小石潭記第一段,寫發現小潭時,作者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景方法。我覺得學生在背誦時比較有難度。我便講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怎樣發現小潭的,小潭的景物都有哪些。學生快速找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潭中的景物都有哪些呢?學生快速搶答:水石樹。作者是怎樣描寫的呢?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講完這些之后,我便在黑板上寫了簡單的幾個字:隔,聞,伐,取,見,水,石,樹。根據這幾個字詞,學生兩分鐘之內就能把這一段背出來。背出來之后當堂默寫,第二節上課的時候再次默寫,隔兩天之后又把所背內容再識記一遍。長期堅持這樣做效果還是比較好的。書中所列舉的其他方法,我也要學著去慢慢使用。
怎樣上好一節樸素的語文課,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波斯納說:“教師成長=經驗+反思”。我們要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經驗,每次上完課學會反思自己的課堂才會進步更快。
? ? ?
2017年9月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