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叫做時間都去哪兒了,歌詞打動了無數人的心,小時侯覺得時間過得很慢,一天都是那么漫長,可是長大之后,時間就像一只武林高手射出的箭,嗖的一聲就從你眼前飛過了,你還沒來得及定晴看清它的模樣,它已經不見了。
我最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每一天我都過得非常忙碌,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情,可是真正停下來,想想我到底有什么收獲,卻難以想起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似乎時間就是一些瑣事和胡思亂想走流逝掉了。
我的時間到底都去哪兒了?為了找出這個答案,我決定仔細回想一下,昨天的24小時自己是如何度過的:
* 7點半起床,洗臉刷牙,8點鐘梳理完畢,對著鏡子搗鼓了半天,化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妝,磨蹭到8點14 ? ? ? 叫車出門,到達公司已經8點半,來不及去食堂吃早飯,幸虧在車上就叫好了外賣,不至于餓肚子。
* 8點40到公司,走進辦公室,倒了一杯水,抄寫黨章。
* 8點47分,外賣到達,下樓去取用時十分鐘左右,取回外賣之后打開愛奇藝看電視劇,以至于這份早飯吃了半個小時左右。繼續抄寫黨章,大約9點15分,黨章抄寫完畢,拿著“成為作家”這本書看到9點半左右,但是沒有看進去一個字。
*9點半以后,打印會計課件,花費15分鐘。
*9點45分,陳部長來訪,談話半小時,待他走后,10:15左右開始做題。用了90分鐘時間,大約到了11:47,做了12個單選擇,12個多選題,10個判斷題,正確率一半。
*11:47,刷手機,卸妝隱形眼鏡,睡覺,直到2:30。
*2:30,起床,梳洗完畢,大約2:50。
*下午三點開始看書,看了半個小時,切換聽課件模式,中間查看微信,胡思亂想,結果到5點半左右,才聽了20幾分鐘的課件。
*5點半,陳部長再度來電,打亂思路。
*6點去吃飯,大約6點半,坐黃姐的車準備回家,遇到要逛街的許姐,臨時決定逛待。
*9點半回家,與人聊天至12點。都是無意義的閑聊。
*洗澡上床,接近一點,刷手機至1點半,一天結束。
這就是一天的流水賬,仔細看看,24個小時當中,真正可以有效利用的時間大約是7個小時,但我用于學習工作的有效時間不足一小時。其余6個小時在自己閑聊、被動式打斷、胡思亂想中揮霍掉了。
那如何進行時間管理,才能有效的改養這樣的狀況呢:
1、計劃性。
將一天分為早上、下午、晚上三個時段。早上有效利用時間約為2個半小時,大約是9點到11點半,下午有效利用時間為3點到6點,大約3個小時,晚上為8點到10點,約為2小時。
計算可得一天實際可用時間約7個半小時,對一天的要完成的工作和學習任務有個大致的計劃,根據自己的精神狀況來將不同的任務分配到不同時間,按時按量完成。
切忌任務過緊或過松,過緊會使計劃難以完成,會降計劃的可執行性,打擊自己的信心;過松則會導致時間利用率低下。
2、不要查看社交軟件
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雖然為我們與外部世界溝通帶來極大的便利性,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不斷的查看微信會便使我們的時間碎片化、注意力下降,從而使得效率低下。
我認為,可以在上午11點半到12點,下午6點到6點半,晚上10到10點半來集中查看微信。不必擔心會錯過重要事宜,如果真有什么緊急事宜,別人會用電話跟你聯系的。
3、控制無意義閑聊時間
我們需要與外部世界從一些無意義的閑聊,來維持自己人際關系的正常運行。比如昨天,陳部長兩次被動打斷我的工作思路,但由于他是我從前的領導,我是不能夠表現出“你占用了我的時間”這樣的信息來,因為這會大大惡化我的人際關系,所以必要的時間是用來作一些“情感交流”,雖然它對于工作學習而言是無意義的,但也是時間管理中必須留白的地方。
但是,我昨天逛街回家之后的時間,與兩個同學床聊近兩個小時,在我工作學習緊張之極的情況,是一種毫無意的閑聊,是可以壓縮甚至放棄的。
由于一天之中可利用時間只有7小時,我們必須保證這種無意義閑聊控制在1小時以內,如何分配這種無意義閑聊時間,需得根據你時間的寬裕度以及來人的身份作出合理安排。
4、給每一項工作定一個預算時間
之所以要給每一項工作定出預算時間,是為了促進我們的工作效率。當設定預算時間后,我們能夠更全情的投入到你要處理的事項當中,盡管預算時間未必精準,但它能幫助我們抓住事情的重點、加快進度,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以上就是我對時間管理的個人心得,時間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有眾多大師都研究總結出了很好的方法,比如番茄鐘法、先吃青蛙等等,但是比起這些方法,我認為提高自己時間管理的意識更為重要,因此,我分析了自己是如何浪費一天,并針對性了列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自己有用,也能給讀這篇文章的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