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聽這意思,似乎是說人到死的時候會有所觸動,也有所改變。
其實未必。一個人平時是什么人,死前多半還是什么人。
據說近代西班牙有個貴族,快要死了,床前卻依然有位不知趣的仁兄還在侃侃而談。后來這位貴族實在受不了了,就打斷道:“先生,對不起,我實在沒氣力再聽下去了;我得走了。”
說完方才閉上眼睛。
這位貴族大概一輩子文雅慣了,要斷氣的時候都還這般禮貌周到,真可謂始終如一啊。
但這位貴族還不夠“五星”。比他還要“文雅”得過頭的,當屬法皇路易十六的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了。因法國大革命,這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夫妻先后被送上了斷頭臺。
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瑪麗大概情緒低落之極,心不在焉,結果無意間踩到了劊子手的腳。當她意識到這一點時,竟然下意識地道起歉來:“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相比之下,路易十六皇帝死前的表現就只能用“尊嚴”來形容了,而不是“文雅”。
當時著名的劊子手桑松內心非常復雜,忍不住地向即將成為刀下鬼的皇帝說:“你知道我將終結八百年的歷史嗎?”
路易十六說:“閉嘴,執行你的工作。”
真是皇帝啊,連要死了還是這般威風。
貴族皇族臨死前“始終如一”,那小民們又如何呢?是不是也始終如一?
以前看過一篇小小說。說的是某機關的一位員工,一輩子忍氣吞聲,雖然棋藝精湛,但和領導過招時總是讓領導贏,心中便一直憋著一口惡氣。直到要死的時候,這位兄弟才鼓足勇氣決定要好好地贏一回領導,讓他見識見識自己的真水平。于是當領導前來探望之際,要求與之最后對弈一局,意在將其殺個落花流水,片甲不留。可是一看到領導因棋風落下面色凝重時,不知是心軟還是心慌,反正關鍵的時候又讓了一步,結果領導最后還是“照常”轉敗為勝了。領導漸顯輕松之色,甚至面露微笑,那樣子顯然領導相信自己本來就應該贏。下屬見狀,當場就咽氣了。一輩子窩窩嚷嚷,臨死前也難改本色(不是不想改),也可謂始終如一了。
《儒林外史》里的嚴監生死前還在惦記著兩莖燈草費油。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葛朗臺在彌留之際,也還在神神叨叨地囑咐女兒:“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那邊來和我交帳!”一切是什么?是財產。那邊是哪里?是天堂。可見無論是摳門鬼還是吝嗇鬼,到死也一樣“始終如一”。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看來還是這話更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