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慮癥?
泛慮癥患者不外乎兩種類型:擔憂的等待,害怕性期待。
泛慮癥患者有一個通病,那就是過度擔憂。
作者在第一章當中就說了個基本大多數人都會存在的一種精神病,泛慮癥!擔憂的等待,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擔憂一些還沒發生或者說是根本不會發生得事情,比如怕考試失常,怕遭搶劫,家人一點不舒服就怕會有什么大病等。害怕的期待則是說時刻都在焦慮,覺得處處都有危險。 這都是過度憂慮導致的精神狀態。
解答?
首先,你要允許自己失敗。
其次,要能夠接受他人的態度。
最后,不要過度夸大危害的部分。
5種心理效應幫你擺脫焦慮
成敗效應:在經過努力獲得成功之后,人會獲得激勵而繼續向前,這是成功效應;而在努力后依舊失敗的情況下,人則容易感到極大的失望,這就是失敗效應。
刺猬效應:講述的就是心理距離效應。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適當地拉開一些距離,減少彼此之間因太近距離接觸而產生的壓力,但卻依舊保持相互之間的“溫暖”,那么將會生活得更好。
黑暗效應:一般來說,在光亮之下,人們很自然地會進入戒備狀態,隱藏自己的弱點,調動感官對對方察言觀色,根據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表現。而在黑暗中,你們看不到彼此的表情,不需要察言觀色或偽裝,也就會自然放松下來。同時,在黑暗中,人會產生一定的脆弱感,對同處于黑暗中的同伴會更加信任和依賴。所以,在黑暗中往往會產生奇妙的感情。
蝴蝶效應:就是指這種細微變化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對某些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的現象。對泛慮癥患者來說,一種細微的擔憂都可能演變成一種巨大的焦慮。而一個細微的積極觀念,則可能使人的狀態得到改變,并且令焦慮的程度得到緩解。
空白效應:人在對事物進行感受時,如果感覺到不完整,也就是存在空白部分,那么就會不自覺地在腦中進行聯想,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將這些空白填滿,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患者遇到空白部分就自動展開不良的聯想,要消除這種因空白效應而產生的不良聯想,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空白。也就是說,泛慮癥患者應該嘗試更加全面地認識事物,通過獲取更多的信息、增加已知的既定事實來減少空白,壓縮進行不良聯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