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打開
打開
心理學分析:成熟的人,是怎樣面對“不愛了”的?
壹心理
4天前441評論
關注
心理學分析:成熟的人,是怎樣面對“不愛了”的?
壹心理創作者丨羅麗
-
作為《無問西東》里為數不多的愛情戲份,許伯常和劉淑芬的感情非常讓人感嘆。
許伯常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言行謙卑。他對外人友好,唯獨對妻子劉淑芬冷若冰霜。
他們一早訂下了婚約。為了這份約定,劉淑芬省吃儉用供許伯常讀大學。
然而,許伯常大學畢業后,覺得劉淑芬跟自己差距越來越大,就提出來退婚,劉淑芬不干,提著刀子去許伯常單位鬧,以死相逼,終于逼來了這場婚姻。
結婚后,許伯常對這場婚姻非常不滿,多次提出離婚,劉淑芬不干,他只能用冷暴力對待劉淑芳,不溝通,零交流,就算是杯子打碎,寧可拿自己的碗來喝水,也絕不用劉淑芬的。
兩個人同住一個屋檐下,但已形同陌路。
這種感覺對劉淑芬來說,是一場凌遲,她非常痛苦。這種痛苦很多時候找不到出口,只有發泄在許伯常身上。不管當著多少人的面,她開始對他張嘴就罵抬手就打。
一個不愿意過的僵尸婚姻,一個卻幻想把這場僵死的婚姻盤活。
學生王敏佳看不慣師母劉淑芬的做法,給她寫了控訴信。當淑芬查出寫信之人正是王敏佳,就狀告她勾引自己的老公。
這對于被查出與領袖的合影是作假、被誣陷偷走醫療檔案的王敏佳而言,無異于是雪上加霜。王敏佳被批斗,被群情激憤的群眾毆打得毀容,差點死掉。
當看到血肉模糊的王敏佳,劉淑芬內心的力量也徹底崩塌,這不是她的本意。
只因無愛的婚姻已經把她變成了一個她自己都不認識的女人,她毒害了一個無辜的生命。
她懵著走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依舊對自己很冷漠的丈夫,她一臉絕望,擦肩而過,徑直回到家跳了井。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為劉淑芬感到婉惜,因為內心的匱乏,堅持把丈夫留在身邊,堅持到失去自我,堅持到成為偏執。
在我們的生活里,也同樣有太多跟劉淑芬類似的人,死守著一個人,一段僵死的感情,明明彼此已經很消耗了,卻依舊癡癡傻傻不懂轉身。
無論對方有多冷漠、疏遠、逃離,都要在一段感情死嗑到底,直到把自己變得面目全非,卻依然喚不來對方的半點真心。
當我們面臨愛而不得的痛苦時,很多人都知道放手是最好的方式,可是卻很難做到瀟灑轉身,這是因為什么呢?
-01- 偏執的愛,源于人格的僵化
愛有時,離別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舍棄有時。
這就表示我們的情緒提示在不同的狀態間是可以有所流動,有所切換的。
對感情過于執著,只因人格上的固執刻板缺乏彈性,只能僵化地使用一些有限的理解與應對方式。
當有且僅有一種或者少數的幾種面對困境的方式時,就有可能會走入死胡同,成為感情中的偏執者。
比如電影里,兩個人有這樣一席對話:
劉淑芬對丈夫說:“外人只看我怎么打你罵你,可他們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打的我?”
許伯常問:“胡說,我什么時候碰過你?”
“你不是用你的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態度。結婚這么多年,家里所有東西你都分得清清楚楚,你是你的,我是我的。你讓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那你還跟我過?”
劉淑芬嚎啕大哭:“你說過要和我結婚,要和我過一輩子的。”
許伯常大聲質問:“人難道不能變嗎?為什么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變,而這件事就不能變?”
劉淑芬回答:“不能。”
這一句“不能”,也決定了她的人生悲劇。
心理學分析:成熟的人,是怎樣面對“不愛了”的?
看得出來,這段感情里兩個人都是輸家。只因源于感情中的僵化與執著,也源于與兩人的自私和匱乏。
許伯常的僵化表現在:他固守自己的觀念、態度、行為,以及應對模式。
他完全沒有能力面對自已的“不愛了”,也完全沒辦法去處理兩個人之間的差異。當他不愛了,只能以冷暴力、不合作的被動攻擊來逼劉淑芬退出。
他就像是在權威控制下的小孩,不能成熟的表達自已的主張和觀點,像一個孩子,不肯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負責,對劉淑芬的付出視若無睹。
無回應之處便是絕境。
他的不回應非常的絕決和僵硬,讓劉淑芳由憤怒到徹底絕望。
而劉淑芬的僵化表現在,死守著那份承諾,不能完整看待兩個人情感和時空的變化,也包括,她在關系中,姿態的高低、態度的強硬程度等。
她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對方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想象、愿望來發展,難以尊重事物本身無常的本性。
同時她對愛情有著極度的依賴感。
由于這份依賴感過重,對方的疏離直接會導致她的自我概念的削弱和萎縮。
為了防御這種痛苦,她將更多的精力和關注點去控制對方。
以為留住關系就可以免于面對自己的痛苦,而丈夫的不配合,使她內在的憤怒和怨恨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王敏佳這封信的出現,給了劉淑芬一個完美的借口:“許伯常為什么不愛我?因為有個狐貍精,有個第三者”。
這個第三者的出現,讓她好像理解了許伯常由“愛”變成“不愛”的理由,避免了她感到是自己不夠好而繼續自我否定自我攻擊,終于找到了一個對象把她的憤怒和怨恨宣泄出去。
瓊·里維埃女士在她和克萊因女士合作的《愛恨和修復》一書中提到:
有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對自己的匱乏給出的解釋是:不是我沒有,而是它被別人搶走了。
劉淑芬的潛意識便是這樣想的:原來不是許伯常不愛我了,而是他的愛被王敏佳搶走了。
而這一切,加劇她在愛恨里自體徹底瓦解的悲劇。
-02- 偏執的愛,源于內心的愛渴望被看見
劉淑芬對待丈夫的暴力和控制行為,只有兩種目的:表達愛和索取愛。
可是在關系中,類似于許伯常這樣的男人沒有能力透過她的憤怒情緒,更多去了解和看到她的內在感受。
愛的渴望沒有被丈夫理解和看見,導致她的僵化和在感情中的死磕。
像這樣的女子在幼年的生命體驗里可能是常常被父親忽視和責罵的孩子,她的內在有一個核心信念:“我不值得被愛或我不值得被男性愛”。
這是多么令人痛苦的想法,然而內心對愛的渴望從來都未停止過:她需要被滿足和被看見。
許伯常的冷處理,導致劉淑芬“不被愛”的感受和自我否定感加強。
如果他能感知淑芬的痛苦,做為一個成熟理性的狀態勇敢去面對和負責,做到以下幾點,也許劉淑芳的結局會不太一樣。
第一部分:同理共情。
肯定淑芬的付出和情感,同理她的不容易,真誠而溫和的溝通,會令她沉靜下來,建立共同的利益關系,才會有合作和談下去的基礎。
第二部分:允許表達。
允許她抒發情緒和情感,不管她有多么憤怒,你能穩定住,抱持住她的情緒,她才能柔軟下來,她的愛才能得到流動。
第三部分:全新的相遇。
當雙方褪下情緒的外衣,明了彼此內心真正的感受和渴望,看到了愛的內核,面對全新的彼此,有沒有繼續的可能,畢竟遇見誰都是遇見自己的旅程,要有這種可能的考慮;
第四部分:理性的選擇。
如果堅定地要分開,闡明你的觀點,內在的感受和渴望,以及你想要的關系狀態,溫和而堅定,不含誘惑的深情,不帶敵意的堅決,給出她選擇和考慮的時間。
成人的世界是可以用語言去解決很多問題的,而嬰兒卻只會用情緒。
如果兩個人都只是停留在情緒層面的互動,沒辦法做為成年人的部分,穿越情緒障礙去看到對方的痛苦,就只有糾纏不清。
當有一方能穩定下來,去允許對方釋放憤怒和委屈,才能去解決問題,并且完成平靜和正式的告別。
所以有時候不是分不了手,而是你分手的態度、方式讓ta感受到從未被你看見和尊重過,這些激發了原始創傷,讓ta淪陷退行,讓ta對自己更沒有信心。
這種被否定、不被愛和未知的恐懼感,會讓ta更加死死抓住地這段關系。
-03- 從偏執愛到現實愛,從幼稚愛到成熟愛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成熟愛的能力,成熟的愛很多時候包含了付出、懂得、給予、成全,也包含了對個人人格穩定和心智水平以及原始創傷的呈現和考驗。
一段全新的,認真的關系,意味著兩個人要在未知的旅程中,開拓出一個彼此共享的領域。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
不成熟的愛是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
這種需要更多是一個小孩子充滿了對父母愛的渴望,是一種偏執般的愛,通常這個時候你愛的是你想象中以為的他,而不是真實的他。這里面充滿了控制和恐懼。
而成熟的愛是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成熟的愛是一個成年人可以自我負責的方式,更能現實地看到對方和自己。
心理學分析:成熟的人,是怎樣面對“不愛了”的?
就像電影里的另一段愛情王敏佳和陳鵬的愛。
許伯常不愛劉淑芬;而最初,王敏佳也不愛陳鵬。
然而,陳鵬的愛,和劉淑芬的愛,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
陳鵬的愛,不求回報,是發自內心的豐盛,是無私分享和忠誠守候,是自然而然的饋贈,是一種成熟的愛。
而劉淑芬的愛,是有條件的,是緣于內心的匱乏,是向外界的索求。
顯然,結局也如此不同。
如何從偏執愛到現實愛,從幼稚愛到成熟愛呢?
首先我們要接受現實狀況,看到此時此刻,做更多理性評估,把關注點放到自己身上來,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你了解自己嗎?你內心真正需要的愛是什么,具體一些,而他能不能給你;
第二,你了解他嗎?靜下心來感愛一下他需要的愛是什么,你能不能給他;
第三,你愿意透過他的行為和外表了解他的內在的脆弱和匱乏嗎?了解后你是否愿意去理解他,尊重他本來的樣子,并且愿意接受你們之間的差異?
第四,愛必須始于你足夠愛自己。識別內心的需要并為這些感受負責,學會向對方正向表達需求。你負責活出自己的生命狀態,影響他并創造出你想要的愛。
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出一段成長性的關系。
如果實在沒辦法去獲得他的愛,那至少你要做到你可以做到的部分,讓自己在這段關系里了無遺憾。
關系會結束,但愛的能力不會。
堅持在關系中去理解自己,成長自己和慈愛別人,那么,就算是分離的傷,也會給你更多的經驗和覺醒,讓你收獲更多成熟愛的能力。
心理學分析:成熟的人,是怎樣面對“不愛了”的?
-04- 成熟的愛情樣子是什么?
既可以接受失去,也可以期許未來
成熟的愛情樣子是可以享受在一起的美好,也可以承受和接納離別時的痛楚。
如果有一天,錯了方向,停下來就是進步。婚姻愛情皆如此。
求不得,怨憎會,愛離別。
既是求不得,如果不愛了,不如坦然放下,剜心挖骨地痛一場,卻好過在日復一日的偏執與掙扎里,變成面目全非的自己。
失去的痛苦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它、承認它、理解它、穿越它,然后你才能獲得自由。
當你有一天真正接納并確認了自身的獨特性,認為自己值得被一個愛你的人去好好地對待,并值得擁有對方所帶給你的情感與物質的滋養時,你便可以去尋找一段真正適合的愛。
并且,在這段愛中,相信自己在對方心中的價值與重要性,允許對方的的獨立與成長,由束縛的占有,變為彼此信任的開放,就能最終在關系中獲得平等與尊重。
真正能夠托底的,只能是自己洞明實相的心。
愿你在情愛中拋棄索取、倚賴、妄求的心境,收獲情感的珍貴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