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這本書一直擺在我的案頭,獨具匠心的深藍色的布面裝幀,厚重的基調,泛黃的內頁,似乎無時不刻提醒我去讀完它。這就是李澤厚的《美的歷程》。
說實話,這本書我讀起來有些晦澀和吃力,剛開始很難走進去。每次打開翻了幾頁之后,就會合上書,腦海里涌現出前所未有的畫面,似雜亂,又似清晰。
在書中,李澤厚先生沒有像歷史書般的傳統介紹,它是從陶器、青銅器到鐵器,從詩詞、歌賦到文學,從雕塑、繪畫到建筑,進行藝術鑒賞,他把美與文學,美與歷史,美與哲學始終結合在一起,讓藝術的美都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場美的歷程。
這本書按中國歷史的時間順序,從遠古到明清分別展開敘述,給予了我們對時間軸更清晰的辨別。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具代表性的美,那是那個時代的人民的智慧,是我們能模仿卻不可超越的美。因為中國美學,自出現以來,它的變化都離不開人們的社會實踐與精神世界。
《美的歷程》把中國美學史分成十個部分,分別是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以及明清文字思潮。十個簡短的詞句,卻能概括出每一時期美的最大特點。
這次參加先秦讀書營活動,就是想強迫自己開始一點一點的剖析這里面的文字。當我的心沉下去,內心深處就被狠狠的觸動了。雖然還只是讀了這本書的前三章,但我忍不住要把這幾天的一點點感悟寫下來。
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對中國書法藝術的闡釋,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書法"線的藝術"的美感。它不是線條整齊劃一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指出漢字是以“象形”“指事”為本源,“象形”如同繪畫,來自對事物概括性極大的模仿寫實。“象形”中也蘊涵有“會意”的內容。
正是這個原因使漢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于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但由于它源出于“象形”,并且在其發展過程中沒有完全拋棄這一原則,從而就使這種符號作用所寄居的字形本身,有形體模擬的多樣可能性,讓這些獨立的字符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道路,而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書法。
遠古時代創造一種文字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們的祖先造字也并非心血來潮,而是非常講究,有跡可循的。因為他們造出的每一個字都體現著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感悟與審美。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就是了解漢字的音形義,了解我們祖先的智慧,才能學習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最早的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幫助記事,慢慢開始用特征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這就形成了原始文字。最早有記錄的文字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出現的,這就是已經初步定型的文字甲骨文。
漢字的造字法從漢朝以來,一直沿用"六書"的說法,這六書分別是象形字、指事字、形聲字、會意字、轉注字和假借字。 但嚴格說來,轉注和假借這兩種應屬于用字的方法,并且都是在秦以后使用。
應該說甲骨文的發現,極為有力地提供了漢字的早期形式,其構成有很多象形、會意文字,從而使人們認識到中國文字的真正的起源。漢字的演變過程經歷了六千多年的變化,先后順序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至今的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非常生動。
當時我們的祖先創造出象形文字以后,周圍的人還沒有創造出別的文字,所以大家都開始用這個文字。即使發音不一樣,字都是一樣的,根據圖形表達的意思卻都是一樣的,大家口音差別再大,但是一寫字就都能認識理解。這樣的文字為后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做到書同文,車同軌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有了文化的認同感,寫出來的文字、文章、法令人們都能夠接受。可以說,是漢字使得中國這么多年顛沛流離,分分合合,經歷了打來打去那么多次戰爭,也沒有形成永久性的分裂。
漢字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圖畫文字階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屬于這個階段。第二階段是以表形文字為基礎,以表音文字為主體的表音文字階段。從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屬于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以形聲字為主體,還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從秦漢到現代的漢字都屬于這個階段。
出土的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這時甲骨文的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但從這些文字可以看出,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筆法、結構、章法三要素。從筆法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寫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從章法上看,出土的殷墟卜辭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
《美的歷程》里談到,文字發展到金文的春秋戰國時,已開始了對美有意識的追求,那些凈化了的線條美表現的書法藝術,在當時不是自覺的。殷代的金文和周代比,前者更近于甲骨文,直線多而圓角少,首尾常露尖銳鋒芒。但布局、結構的美雖不自覺,卻己有顯露。
在周金中期的大篇銘文,則章法講究,筆勢圓潤,風格分化,字體或長或圓,刻劃或輕或重。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盤》 等都達到了金文藝術的極致。到東周春秋之際,才明顯地表現出對這種書法美的有意識地追求,這也可以從當時銘文內容和文章風格看出來。
郭沫若在《青銅時代.周代彝銘進化觀》里說:“東周而后,書史之性質變而為文飾,如鐘镈之銘多韻語,以規整之款式鏤刻于器表,其字體亦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
宗白華在《中國書法中的美學思想》寫到:“中國古代商周銅器銘文里所表現章法的美,令人相信倉頡四目窺見了宇宙的神奇,獲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他認為“通過結構的疏奮,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魚…,就像音樂藝術從自然界的群聲里抽出樂音來,發展這樂音間相互結合的規律,用強弱高低、節奏旋律等有規律的變化來表現自然界社會界的形象和內心的情感。”
在早期,青銅器上的這些漢宇符號雖然都具嚴重的神圣含義,但當時只是記錄,根本沒考慮到審美。一直到春秋戰國,人們對美越來越開始有意識的追求,這些漢字符號作為審美對象的藝術特性便開始慢慢展現出來,并獨立地發展開來。而這時具有某種獨立性質的藝術作品和審美意識也才算真正出現。
大篆是對相對后來的小篆而言的,小篆之前的文字都被稱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之后的小篆,它筆劃均勻,書寫一般是長方形的,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上保持一致,同時個體平衡對稱,字體上緊下松,小篆的空間分割均衡對稱,呈現出了漢字書寫的獨有魅力。
再后是漢隸 ,字形稍扁,呈現出一種左右分展的趨勢。筆鋒藏匿在字體的結構當中,筆畫直立,沒有小篆的圓潤,字形呈現出一種方形的狀態,筆畫轉承起伏比較明顯,有粗有細,破圓而方。
再變為楷書,行書,草書,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變遷,就在這“上下左右之位,方圓大小之形”的結體和“疏密起伏”“曲直波讕”的筆勢中,創造出了各種各樣多彩多姿的書法藝術,并且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
與書法同類的印章藝術也同時發展。在一塊極為有限的小小天地中,應運刀筆和結構,表現出種種意趣氣勢,形成各種風格流派,這也是中國所獨有的另一“有意味”的藝術形式。而探究印章的字體起源,也要追湖到青銅時代的鐘鼎金文。
從篆書開始,書家必須注意對各種漢字對象的形體、姿態,進行靈活的抽象的自由的模擬,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象形”作為漢宇的始源,人們又在書寫演化出來的線條章法和形體結構之上擴充,讓它們的曲直適宜,縱橫合度,結體自如,布局完滿。
此時的漢字更以其凈化了的線條美,更為自由和多樣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出和表達出不種形體姿態、情感意義和氣勢力量,終于形成中國特有的線的藝術:書法。
可見,從甲骨到金文之所以能開創中國書法藝術獨立發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們把象形的圖面模擬,逐漸變為凈化了的線條書法美,再也不是一般的圖案花紋的形式美、裝飾美,而是真正意義上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意義和表現力的藝術。
中國書法藝術不是機械的重復和照搬某種僵硬的規則,而是如繪畫一樣即狀物又抒情。他行云流水,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自由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
中國自古就有"書畫同源"一說,因為最早的文字來源就是圖畫,書與畫好比是兄弟,本是同根生,他們有很多內在的聯系。可以說是漢字的發展,終于讓書法在后世成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分類和審美對象。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這一切追根湖源,都應回顧到這個漢字定形確立的時期----先秦時代。因為漢字的形體結構以及獨特的造字方法,為后世書法的發展莫定了 原則和基礎。
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漢字,讀懂了書法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漢字,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