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觀經濟學中,經常碰到一個詞,“邊際效應”,而我們也能倒背如流的詞組,“邊際效應遞減規律”。因為經濟學畢竟不是我的專業,所以我也難以用專家的方式解釋。
▎我們來做一個十分簡單的比喻,當你餓的時候,你吃一個漢堡,感覺開始得到滿足。再吃第二個漢堡,覺得很不錯了。然后再吃第三個漢堡的時候,你就有點吃不下去了。再給你吃第四個漢堡,你可能就會吐了。這就是最簡單的邊際效應遞減。
▎“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
▎這個和我們經常看到的供應商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做sourcing尋源的時候,要去開發供應商,尋找供應商,我們看到的供應商有大有小,這個時候,潛意識里都是供應商越大越好,越大顯得越有規模,就越能彰顯實力。
▎其實,前面我們討論過,所有的供應鏈模式要和商業模式配合,所謂配合,就是要結合自身情況來選擇。我們分為長期協作供應商、自我供應能力發展和開發供應商三個類別說起。
1長期協作供應商
▎有些時候我們合作過一些比較不錯的供應商,可能一個系列的產品線里,某些供應商有自己特長的工藝,會在特定的產品里面比較專業,價格更具有競爭力。后來隨著合作關系深入,我們更希望投入成本,從穩定供應商那里開發更多的模具,去生產更多的產品,也給供應商進一步帶來利潤。
▎當我們從一個產品開發到十個產品,對于不確定性的訂單有了更好的把控,多品種采購,利潤差價補貼等等多種方式去完成訂單,尤其是需要配套采購的零配件,極大程度減小了交期不穩定帶來的風險,風險控制源減少。
▎隨著這種模式的成長,大家都逐漸嘗到了甜頭,于是增加投入。就這樣又持續了一年。行業波動時有發生,出貨量開始減少了,而且產品的型號也更有了多樣化,繼續投資,有點力不從心。訂單量從一千多萬縮減到兩百多萬,陷入了很兩難的地方。幸好供應商本身還有一定的銷路,可以維持著正常運轉。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也是我們之前合作過得供應商,當年投機器,投模具,為供應商的老板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后來設備生產的產品型號和樣式已經滿足不了多樣化的需求了,訂單逐漸走了下坡路。其實這也是邊際效應,當投入在不斷增大,人力成本,廠房面積需求,水電費,材料費等等都在增加,利潤在越來越大的規模中被壓縮,從一個小步快跑的羚羊,變成一個緩慢移動的大象。
2自我供應能力
▎自我供應也是一個道理,當一個公司處于小公司階段,總是想擴大規模,因為體量太小,無法實現更高的回報率,擴張資本永遠是資本家唯一的哲學。
▎當企業能力擴大后,廠房的需求,人工需求,都會逐漸上升,我們來做一個形象的例子。
▎加入我們生產序列從1到8,起訂量MOQ為5個產品,生產成本是10,產品售價160元,利潤就是售價減去成本。好了,這個非常好理解。當我們投入更多生產設備,生產更多的產品,生產成本在不斷上升,生產數量也在上升,當大批量生產的時候,我們的價格也在下降,已獲得更多的銷售。再看我們產品的總利潤,居然到達1800元的時候開始下降!
▎這是一個粗獷的例子,現實的成本分析和價格定位不會這么簡單,這里只是做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我們再來看看利潤的曲線。
▎我們發現,是一個拱狀的曲線,也就是說在某一個理想的產品生產規模的時候,利潤是維持最大化的。企業一般到了這個關口,可以選擇外包戰略,建立品牌,打包發展。然而現實中并不是可以完全如此主宰命運的,盲目擴張,兼并重組,走了一條龐大復雜的重資產之路,弊病累積,想再賣動一步,都是極其緩慢,很難小步快跑了。
▎正如紅樓夢中所說:“大有大的難處”。
3開發供應商
▎有時候經理需要采購手上有它個二三十家供應商,可以提供自己選擇。其實這是一個極端的想法。我們必須考慮兩件事情,我們的數據處理可以處理多大的體量?我們有多少的訂單可以分配給這些供應商?
▎供應商最基本要有供應關系,我們才能算的上供應上了產品,光是知道信息是不夠的,而是要形成有效目標的合作,達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可以有很多供應商,但是要確保每個品類,都有堅實穩定的供應商,否則只是擁有很多信息,并不代表是你的供應商。或者你像沃爾瑪一樣,每年都有很多想和你合作,找你報價。一般來說,體量巨大和訂單極度分散,是非常考驗處理供應鏈復雜度的企業的,復雜度是供應鏈的一個試金石。
▎對于供應商開發,也可以參考邊際效應。并不是越大的供應商就代表能力越強,年輕的時候跑得快,老了未必就能跑得快,有的供應商雖然體量龐大,但是流程,審批那一套走完以后,黃花菜都涼了。要是碰到有期貨原材料的,每個月更新一下價格,得把人急死。關鍵是,先合作起適合的供應商,慢慢轉化,再同時負責尋源開發的人找到更高性價比的供應商,慢慢提高供應商的轉化率和合作的穩定性。
▎最先合作的供應商,往往具有對比作用和標桿效應,也不是越小的供應商越好操控,之前碰到做注塑產品的小廠房,環境衛生,設施,生產能力都比較堪憂。這種產品,如果后期發生退貨投訴,那么成本會非常高昂。供應商一般都不會在市中心,一趟物流拉下來,就損失幾千塊錢,可能銷售的這一單子,都沒有提成了。如果你有一個很大的采購量,選擇供應商還是應該從實力強勁的供應商入手,強強聯合,達到一定規模,不僅是利潤了,品牌的效應也是高度重視的,大的供應商的好處,就在于品牌的保證能力強,風險的控制能力強。
▎邊際效應,這樣理解,應該會很容易有一個初步的感覺。更像是一種哲學,過猶不及,見好就收,選擇更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