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任何的心理咨詢幾乎都是一樣的,評估性會談就像是去看病,醫生在給患者開藥、打針或手術前,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了解以做出病情診斷。這里談談“評估性會談”的任務(五項)和會談結構(三個環節),并重點介紹“中間環節”的“搜集資料”、“心理診斷”和“個案概念化”。
評估性會談的任務有五項:1)建立咨詢關系;2)會談結構化;3)搜集資料,做出診斷;4)個案概念化;5)明確咨詢目標。咨訪關系是影響咨詢效果最重要的因素,無論什么流派都非常強調咨詢關系的重要性。第一步,“建立咨詢關系”,咨詢師應當本著人本主義的態度。同樣的,劉發輝課程中介紹主要的CBT技術,最初的兩個技術就是“傾聽”和“共情”。第二步,“會談結構化”,一是今天會談的主題和任務,二是整個心理咨詢會談的安排。具體來說,咨詢師需要告訴來訪者,“第一,今天的主要任務是搜集資料和做出診斷,會了解相關的許多問題,會談結束以后做出結論。第二,本次會談屬于評估性會談,后續會進入咨詢性會談階段,如果咨詢目標達成,最后還需要進行鞏固性會談”。第三步,“搜集資料和做出診斷”,是評估性會談的最重要的任務,根據來訪者的主訴,了解問題的起因、癥狀、嚴重程度等相關內容,并據此對問題做出判斷。第四步,“個案概念化”也是評估性會談中的重要任務,就是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的模型去理解來訪者問題的過程。通過概念化,了解病因和心理問題發病機理,可以應用適合的技術去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第五步,“明確咨詢目標”,就是心理咨詢最終努力的方向和結果是什么。此外,還應當告知心理咨詢大致需要多少次,咨詢多久進行一次等內容,方便來訪者做出是否繼續咨詢的決策。來訪者一旦決定繼續咨詢,心理咨詢才正式開始,也就進入到咨詢性會談階段。
CBT療法與其他流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結構化,整個治療過程和每一次的咨詢會談都是結構化的。CBT的會談結構包括開始環節、中間環節和結束環節三部分,評估性會談的三個環節與一般會談略有不同。對照上面講到的評估性會談的五項任務,“開始環節”包含前兩項任務,即“建立咨詢關系”和“會談機構化”,還有“知情同意”,比如咨詢師要做筆記,保密原則等?!爸虚g環節”要完成第三和四項任務,即“搜集資料做出診斷”,以及“個案概念化”。“結束環節”對應最后一項任務,即“明確咨詢目標”。但在此之前,需要先“反饋會談結果”,即求助者的問題是否屬于心理咨詢范圍內,是否是咨詢師所擅長的。如果都“是”,才進入咨詢目標規劃。
中間環節中的“收集資料”,有咨詢會談、心理測評和監測日志三種方式?!靶睦頊y評”常用來了解來訪者問題的嚴重程度和相關因素,比如焦慮問卷(SAS)、抑郁問卷(SDS)、人格問卷(MMPI/16FP/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社會支持問卷(SSRS)和壓力應對問卷(CSQ)等?!氨O測日志”是要求來訪者在日常生活中監控自己的情緒、行為、感受和想法。例如焦慮障礙治療中所需的焦慮日志的撰寫。“心理測評”和“監測日志”只起到輔助作用,“咨詢會談”才是最主要的形式,包括:1)來訪者的相關個人信息,如年齡、性別、婚育、職業、文化程度、宗教信仰、居住信息等。2)主訴問題的臨床表現、嚴重程度和對社會工作生活的影響程度。3)心理問題的誘因事件、持續時間、病程和期間的變化情況。4)全面搜集來訪者社會生活工作中各個方面的信息,確認是否存在問題。5)生理健康方面信息,確認來訪者是否存在身體殘疾、慢性疾病和其他身體健康問題。6)既往病史信息,了解其過去是否曾經罹患過精神疾病,是否有精神病醫院就醫歷史,是否有過心理疾病,是否有心理咨詢經歷。7)了解來訪者早年教養經歷、養育者方面的信息、來訪者對養育者的印象以及和他們之間發生的記憶深刻的事件。8)了解來訪者的成長歷史,從小到大按照年齡階段描述其印象深刻的事件。前面5項屬于現在的信息,后面3項屬于過去的信息。CBT“關注當下,聚焦問題”的特點,咨詢師應當著力搜集前面5個方面的信息,并適當了解來訪者的既往病史,對過去的信息可以簡單了解,后續再詳細探討和搜集。
“搜集資料”后,就進入中間環節的“心理診斷”了。在診斷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時,專業人員有可依據的診斷標準,例如,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簡稱DSM5)、國際上的《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簡稱ICD-11)等。心理咨詢的來訪通常達不到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國內心理咨詢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診斷標準和方案,本書從CBT的角度進行分類。在“情境→認知→情緒/行為”模型中,“認知”是引發問題的“原因”,“情緒”和“行為”表現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功能受損的后果則是心理問題的“癥狀”,“情境”則是心理問題發生的“背景”。故此,CBT用“情境+癥狀”模式來描述心理問題,如果問題嚴重,就按照“情緒/行為”癥狀診斷心理問題,比如恐慌發作問題;如果問題不太嚴重,就從“情境”角度診斷問題,比如職業規劃問題。
一旦對心理問題進行診斷,接下來就是確定咨詢目標。“目標就是問題的對立面”。一旦確定求助問題,其實咨詢目標也就確定了。咨詢師需要和來訪者確定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每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的最終結局如何。這也是評估性會談的“結束環節”的內容。
這里重點談一談“個案概念化”,屬于評估性會談“中間環節”的一部分,與“搜集資料”同時進行。在“扎根工程”中有關于個案概念化的課程,學習了兩遍也無法準確理解。郭召良博士清晰而結構化的介紹了CBT“個案概念化”,就是用CBT的觀點去理解來訪者的問題,將CBT的理論概念在個案中找到對應的具體內容,也可以理解為理論概念的具體化。CBT概念化包括橫向概念化和縱向概念化兩個方面。
“橫向概念化”就是理解來訪者當下存在的問題、癥狀及其原因的過程。在搜集當前存在的問題和癥狀的過程中,應用橫向概念化的模型(情境→認知→情緒/行為),獲取有關方面的內容(特別是認知方面的內容)。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確定來訪者存在的癥狀,即“情緒/行為”問題;第二步,確定存在這些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具體“情境”;第三步,通過提問,挖掘其間“情境”和“情緒/行為”之間的“認知”內容?!扒榫场笔且l“情緒/行為”后果的環境因素,“認知”是直接原因?!扒榫场笔强陀^存在的,但“認知”是可以調整的。橫向概念化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情境和情緒之間的“認知”。
在相同的情境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認知不同的他們其情緒體驗也不一樣。在認知行為療法看來,個體的表層的具體認知實際上是由更深層的認知信念所決定的(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縱向概念化的模型:自動思維→中間信念→補償策略→核心信念→童年經歷?!翱v向概念化”就是從自動思維開始,通過逆向回溯的方式,找到其決定自動思維的核心信念,找到決定其核心信念的童年經歷以及其應對策略的一個過程。這里用到的是“箭頭向下”的技術,也就是蘇格拉底式提問技術。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步,以自動思維(即認知)為起點,通過箭頭向下技術,確認來訪者核心信念內容;第二步,通過搜集早年父母養育等方面的童年經歷,取得決定核心信念相關的童年資料;第三步,通過了解其個人成長史方面的素材,確定其補償策略類型;第四步,根據其補償策略和當下的問題情境,確認其中間信念內容。
在這里回看貝克創造的T字CBT模型,橫向概念化就是T字的一橫,縱向概念化就是T字的一豎。如何使用箭頭向下技術挖掘核心信念,應該是后面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