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是為了財而理,而是為了事而理 - Part 1
去年初,一個投資股票很多年的朋友,聽說我這個小白在做基金定投和可轉債。
成績居然比他的股票收益還高。
經過我幾個月的“教唆”,他這個投資老手很不情(ren)愿(zhen)地上完了壹到拾的白菜9.9元家庭理財課。他以為上完這個就會做那兩類投資工具了,上完聽說還得再花2599甚至是9800才能完全學會,于是作罷,說自己看看書研究下,或者網上找找資料也能搞定。
“好的,那以后咱們多多交流。”
我懷著敬畏心對他的選擇表示尊重,畢竟人家在道中很多年了。
一年后的今天,我問他怎么樣了。
他說基金和可轉債都不得不虧本清倉,因為馬上要送孩子去國外讀大學了,需要的資金比較多。雖然可轉債和基金定投基本都屬于虧損狀態,但是也不得不賣出大部分。
我心里一驚,娃要讀大學了,你沒有留出冗余,咋還去年開始搞個基金定投呢?!就為了“仿照”我嗎?
所以我這個朋友的問題出在哪兒呢?不是因為他虧錢了,市場漲跌很正常,而且去年剛好也處于“藏冬”年。
歸根結底,其實是他的時間管理,或者說人生的目標管理沒有做好,導致孩子上學這件大事沒有保障好。
學過咱們壹到拾基金課的伙伴們都知道,沒有個五年定投是很難保證盈利的;可轉債也只能用2-3年時間里不會用到的資金來投資(哎呀一不小心泄露了內部機密)。
所以,理財的關鍵,不在于買哪款產品、有多高收益,而在于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目標,擬定出時間節點,然后為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同事件合理分配自己的收入,準備好一個又一個的專款專用的投資賬戶。
劃重點:買什么產品不重要,為什么事買才重要。
普通人這一生必須面臨的大事(按照時間軸順序)包括:
結婚,買房,子女教育,父母的養老和醫療,以及自己的養老。
你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目前幾件大事的優先級別是什么,都需要先規劃好。
這就是為什么,不是你知道了我是做什么投資產品拿到20%收益的,你就可以直接去仿照的。
你的娃17歲了,我的娃才4歲。
你只有一年時間就要準備一大筆教育資金了,而我還有14年。
如果你現在是20多歲看到這篇文章,實在是太幸運了 - 先全面的給你的人生大事排個序吧。
上完課,你大概已經清晰:
醫療費用(保險)> 買房 > 父母和自己的養老金?> 孩子的大學教育金
為什么是這樣的順序?排序完了又該怎么配置投資賬戶呢?
去咱學堂認認真真上個課,行不?
或者,看下篇的分解,當然看我的文字轉述永遠比不上老師的高維度講解和社群陪伴。你自己看著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