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讀書營-40-角色扮演

2017.9.25日 星期一? 天氣晴

9 月25 日清晨音頻

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們100天精華內容領讀營的第40個學習日。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小理論,叫做“角色扮演”

電影《七月與安生》里,安生放下了自己的執念,過上了七月的生活,平穩而安定;而七月,盡管很多年里她一直兢兢業業地守護著一份穩定,卻最終決定拋開穩定去追求自由。她開始像從前的安生一樣,在游輪上當服務生,去漂泊,去流浪。她們以為自己終生都在追求一種生活,但轉身去做另一個人,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們中很少有人真的能像七月與安生那樣,從此轉身走上另一條路;但我們完全擁有在不同的“角色”間轉換,去擁有在平行世界里的不同人生的能力。

這種能力其實是我們從小就具有的,它叫做“角色扮演”(role-playing)。

雖然這個詞聽起來像是演話劇或者是打游戲,但其實角色扮演對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會通過角色扮演去“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平常生活中不被允許的,或者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還記得“過家家”嗎?我們假裝自己是“媽媽/爸爸”,是“大廚”,是“老師”,用床單、媽媽的高跟鞋和口紅來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

心理學家發現,大多數人在一歲半到兩歲半之間,就能開始去“假裝”(pretend)做某件事了(Fein, 1981)。3歲以前,人們扮演的角色與內容大多與自己的真實生活緊密相關,比如,在書房的書架前假裝在逛超市。到5歲以后,人們就能扮演一些原本不屬于自己生活中的,或者“屬于”大人的角色了,比如警察或醫生。我們終生都熱衷于扮演。

所以,“角色扮演”究竟是什么呢?我們為什么如此喜愛它,它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好處?

與人們天生的個性氣質不同,“角色”包含的更多是來自社會的規范與設定。例如,在有些文化中對性別角色的設定“男主外,女主內”,即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是在外打拼、掙錢養家,而對女性的期待是回歸家庭、勤儉持家。

除此之外,社會還會對處在特定位置(行業、階層、教育背景等等)上的人在言行舉止、品性價值等方面有著特定的期待。這就好像影視劇中不同的角色也對應著不同的人物設定。

每一種不同的角色都有著與之相對應的社會期待,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人們可以通過扮演某種角色,來讓自己進入另一種與當下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設定之中,習得或做出一些自己原本沒有或者不能做出的表現,去經歷自己前所未有的體驗。

可以說,角色扮演,讓你同時擁有了“現實中的自己”與“角色中的自己”——人為地制造出了一個屬于你的平行世界,也使你得以同時“擁有”幾種不同的人生。

這種扮演是身臨其境式的,以至于我們原有的脾氣個性、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也會在其中發生一些改變。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一些朋友在遠行之后歸來,說話的方式、生活的態度,甚至連性格也變得與從前有所不同的原因。一些演員之所以會劇集殺青之后,仍然帶著劇中人的影子繼續生活,也是這個道理。

無論在怎樣的年紀,你都需要“角色扮演”

兒童時期的角色扮演是通過“過家家”來實現的,在國外這類扮演游戲被稱作“make believe”。它不僅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還有助于心智(theory of mind)的成熟、認知與情緒能力的發展,以及社會化水平的提升。

發展心理學家們發現,孩子們能在“過家家”游戲中,學會如何對同一種事物賦予不同的想象與意義,并懂得人們對于同一件事情可能存在著無數種不同的看法,他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差異。而這些都有助于人們在成年后,更有能力從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有利于心智與人格的成熟。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逐漸意識到不同看法的存在,還能夠嘗試著去解決自己與他人之間由于看法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和沖突,這有助于人們溝通協調、問題解決等社會能力的提升。

不僅如此,角色扮演還賦予了我們一個安全的環境去表達自己的欲望和恐懼,開心與難過,這就像是我們情緒的“安全島”,可以不被評判地去表達(過家家式的游戲也常常會被運用在對兒童的心理咨詢中)。

成年之后的我們,為什么仍然需要角色扮演?

1. 它讓人們做出更好的改變

人們總會覺得“有一種生活在別處”,對于別處的想象往往是沉浸式的、帶著“玫瑰色濾鏡”的。然而,在角色扮演創造出的平行世界中,“現實中的自己”就得以審視那個生活在別處的“角色中的自己”。這能夠讓人們以更客觀的視角,體驗并判斷處在不同角色中的自己以及那種生活狀態,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它讓人們能直觀地感受到另一個角色中的自己,讓可能的快樂或痛苦、成就或失敗都更有現實感,也讓人們能更好地共情那個自己。而這種共情會讓人們更謹慎地做出決策。為可能的困難準備預案,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樂觀可能會帶來的沉沒成本。

比如,你想辭職成為一個職業攝影師,你可以嘗試著一整天在陽光下舉著相機尋找各種好的構圖、布光,對海量的原片進行后期加工,在電腦前不斷調適,甚至徹夜未眠。經歷了這樣的體驗之后,你再去思考,自己是否仍然想要做出改變。

總而言之,角色扮演為改變提供了一種“全身而退”的機會——你也可以就此與過去告別,開啟全新的人生;你也可以回歸原有的生活,把角色扮演當做一次豐富閱歷的人生體驗。

2. 它幫助你“實現”未竟的愿望

可以說,角色扮演讓我們終于有機會去為那些久駐心中的what if找到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想過,“如果”生活在別處,當下的處境是不是就不一樣了。就像在城市里奮斗的人,總想著“如果”我選擇留在家鄉會怎樣;選擇了白玫瑰的人,總想著“如果”我選擇了紅玫瑰又會怎樣。

你也許無法真的拋開當下的生活回到家鄉,你也不可能在感情上從頭來過,但角色扮演可以讓你無須立即拋棄現有的一切,也可以同時擁有另一種人生。比如,你可以觀察那些留在家鄉的發小們是如何生活的,并嘗試著從細節上去扮演(比如日常起居)、過上那樣一種生活。

3. 它能讓人在日常中重獲新鮮感

去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會讓人對生活有不同的體驗,重獲新鮮感。而新鮮感是欲望的源泉,所以說,在親密關系的伴侶之間,時不時地跳脫原本的角色設定去和彼此相處,也能夠讓感情歷久彌新。

4. 它還是學習技能的一種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的“模擬面試”(mock interview)就是一種角色扮演。模擬面試能幫助我們掌握面試的技能,比如,我們會通過模擬面試官及面試者,列舉可能會被問及的問題,并準備好熟練地給出相應的答案,來幫助自己做好準備。更多社交類的情境都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得到練習。

小的時候,我們都從角色扮演中收獲了很多,成年之后我們也依然能從中獲益。只不過,長大后的我們,似乎已經漸漸忘了如何使用這項曾經擁有的能力了。

我們怎樣重拾扮演的能力?

Walansky(2015)認為,穿著打扮是幫助人們進入角色狀態最直接的方法。就像我們小時候在玩“過家家”時,換裝或道具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它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真正“進入”了角色。例如,我們會拿出迷你的玩具刀劍,來假裝自己是個行走江湖的武林人士。

婚姻家庭咨詢師Jane Greer認為,身著與自己平時風格不同的服裝,能夠降低你的自我覺察(self-conscious),不再過多把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也讓你在扮演的過程中更放松。

另外,角色扮演創造的平行世界,你也許還需要“現實邊界”的幫助。當我們處在熟悉的環境中時,我們的思維模式與行為舉止都會被限定在習以為常的固有模式中。也就是說,當要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時,我們會需要一個陌生的空間、與想要扮演的角色相關的場景,來幫助自己“進入狀態”。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選擇用“旅行”來獲得自己的“第二人生”,會在旅途中去嘗試扮演一個全新的自己的原因了,它能夠真的令你“身臨其境”,做另一個自己。

那么,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適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進行“角色扮演”呢?

一、在扮演中習得技能:

· 我有社交焦慮:

如果你總是發愁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開啟聊天模式,在相親和party上都只能尬聊,那你可以約幾個朋友湊一排,跟你進行“8分鐘快速約會”。列出一份問題清單拿在手里,你依次坐到他們面前,詢問你最關心的問題,可參考“工作是做什么的”、“對生孩子怎么看”這些問題,同時也要認真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

· 我害怕面對沖突:

讓朋友陪你模擬沖突情境,不斷向你提出有挑戰的問題、令你不快的批評等,讓你做出應對,并事后和你交流你的應對給ta帶來的感受。ta會告訴你,哪些反應加劇了矛盾,哪些起到了緩和的作用,等等。

二、在扮演中“刷新”你們的關系:

(以下游戲適合情侶完成)

· 找回信任:

由你來扮演一個后天因車禍失明的人,然后讓ta陪著你、戴著眼罩走出家門,在小區里走路,去超市買東西,去體會失去視覺后所發生的一切。并且,因為你的角色已經失明多年,你還不能表現出驚慌,要保持平靜,充分地相信和依賴你的另一半。

· 重新認識彼此:

由你扮演一個剛剛上大學的學生,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而ta是一位本地的醫生,你們在酒吧偶遇了。一開始你對ta不感興趣,覺得ta有可能是個壞人,而ta需要努力使你卸下心防。

三、在扮演中體驗另一種人生:

· 我適不適合“朝九晚五”的生活?

花一個星期的時間來真的過這樣的生活:每天早上必須7點起床,吃早餐,去一個固定的地方(書店/咖啡店/自習室/圖書館),做重復的項目工作,到雙休日才能休息,看你能不能坐得住。

· 我是不是真的能遠離繁華世界?

利用小長假,去一個遠離都市的地方,無論是歐洲、日本的小鎮還是中國的深山里。關掉手機等一切上網工具,散步,做飯,看書,騎車,到處走走。不接電話,選擇性、緩慢地回復信息,絕不主動發信息。

總之,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夠過一種生活,就真的去過那樣的生活,或者給自己一個機會去“扮演”那一種生活。

今日電影推薦:《盜鑰匙的方法》日本 豆瓣評分8.4



9月25日讀書心得

用字的儉省、迷人的語調和節奏與氣氛(省略冗余信息,行為大于情緒和心理)

例:

《會餐》:

(1)說給你們,明天,捌月拾伍,晚上,隊里會餐,凡勞動力都有一號,你們都算。早起呢,把你們這炕的被臥挪開,用你們的炕,用你們的灶。會寫字畫畫兒的明天把隊部整置整置,鬧得漂漂亮亮的,旗里有人下來視察。晚上有酒,有肉,有豆腐,有土豆子,有面餅,撒開肚子吃。女學生們呢?”就起身過到東屋,東屋立時就尖聲尖氣叫成一片。

(2)空地上早栓好了兩匹馬。兩個賭了酒的人各解一匹。知青先上了,別人一鞭,馬便箭一樣出去,一下將那知青遺在地下躺著,眾人都喝彩。壯漢拽著韁繩,卻踏不上鐙。馬轉起來,壯漢就隨它轉。終于踏著,一翻身上去,用韁繩一抽,馬箭一樣出去,眾人有都喝彩。

女人和孩子們早已涌入屋里,并不吃,只是兜起衣襟收,桌子上地下,竟一點兒不剩,只留下水跡。于是女人們和孩子們又都出來,與男人們一起等壯漢回來。

不多時,馬回來了,卻不見壯漢在上面。一個女人叫起來,往野地里尋找,孩子跟著,被母親叱住,讓兜了兩人的菜,先回家去。

月亮照得一地青白。有人嘆了,大家都仰起頭看那月亮。那月亮竟被眾人看得搖搖晃晃,模糊起來。

《炊煙》:

(1)老張說,俗有什么不好?實惠。這年頭兒你還想怎么著?結結實實的吧。

老長的同學說,結實?那叫礦石好了,叫火成巖,水成巖也行。咱們這行就是學了個結實。

老張在大學讀的地質。

老張疼閨女。

老張抽煙。老張的老婆說,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煙忌了,書上說,大人抽煙,會影響胎兒的基因。老張正抽到一半兒,馬上扔掉,用腳碾滅,戒了。美麗生出來了,老張買了一包煙。老張的老婆說,你叫美麗從小肺就是黑的嗎?老張凄凄的樣子。老張的老婆說,你抽吧,別在美麗旁邊兒抽。

(2)美麗大哭。老張的老婆腦后淌出血來,從來沒有罵過人的人,罵人了,老張的老婆罵老張。

老張呆了,渾身哆嗦著,喘不出氣來,汗從頭上淌進領子里。

老張進了醫院,兩天一夜,才說出話來——

六零年,鬧饑荒,餓死人,全國都鬧,除了云南。那年,我畢業實習,進山找礦。

后來,我迷路了。有指南針,沒用。我餓,我餓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來還會想,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夠,體力差,肝里的糖,說耗完就耗完。后來就出汗,后來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腦子最消耗熱量了。躺著。胃里冒酸水兒,殺得牙軟。

《成長》

(1)王建國生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母親生他的時候,發生難產。醫生說,需要產婦的先生簽字,是要孩子,還是要大人。等在產科外面的父親首先糾正說,時代變了,不要叫先生,要叫同志,或者說,孩子的父親。護士說,好,可以叫同志,孩子現在還不知道生不生的出來,所以還不知道可不可以稱父親,現在要你簽字,是保產婦,還是保胎兒?

父親說,兩個人都要。是剖腹。從肚臍到陰埠豎著剖開,取出嬰兒,縫上刀口,日后母親肚子上留下一條長長的亮疤。

(2)老工人傳下來的說法是,撒了拉了才結實。王建國問了班長,班長說上頭討論過了,可以,可也別像以前那么明顯。王建國找了一處,向下看看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在遠處呼啦啦地飄,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更遠的天安門城樓的像上看著他,左邊人民大會堂,右邊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近處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堂比紀念碑高,所以看得見紀念碑真正的頂。

高處有風,王建國解決問題后,抖了一下,兩眼淚水。

《潔癖》

(1)老白談過戀愛。兩個人到郊外僻靜地方兒找著塊長石頭,老白鋪了大手絹兒,倆人坐下了。談得投機,拉手,擁抱,接吻,女的把舌尖兒頂進來,老白一下就醒了。

大家都說,老白是有病,潔癖。癖,就是改不了的病。

誰也沒想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把老白的潔癖治好了。不但老白,單位里好多人的病都好了。都說,光想著可別死了,活過來一瞧,嚇,病倒都好了。

(2)書記啊了一聲,說,聽說你這個家不請人家來,二十多年,我是第一個能進來的吧?哈哈,黨還是關心你們知識分子的。

老白笑笑,讓書記坐了唯一的椅子,自己坐在床邊兒,看著書記,好象不認識。

(3)書記忽然停下來。

書記發現老白盯著自己的手,明白了,想借手勢抹到椅子上,老白緊緊盯著。想擦到鞋底,白白的地叫人發怵。虛舉著一只手,終于,慢慢放回了自己的鼻孔兒里。

書記很嚴肅地說要走了,站起來,老白趕緊把門拉開。

書記站在門口,問有什么問題沒有。老白說,沒有。

老白聽見書記大聲地在走廊里擼鼻涕,用腳擦,就搖搖頭,把床單輕輕扯平,擦擦椅子,坐下來看書了。

附:《促織》——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資詣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問者爇香于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簾內擲一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后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一蟆,若將躍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于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冥搜未已,一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夫妻心稍慰,但兒神氣癡木,奄奄思睡。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斗以覘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斗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莫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年,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9月25日讀書心得

王朔能瞧得上的人沒幾個,但他曾經說:

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作者介紹:阿城

原名鐘阿城,1949年清明節生于北京。作家。作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代表作:“三王”。

父親建國后建國后曾在中宣部文藝處負責電影工作。

1.30歲前的阿城

三歲染上肺結核,八歲時,父親在《文匯報》上發了一篇《電影的鑼鼓》,隨后被打成右派,開除黨籍,免職,去了渤海邊的勞改農場管廁所。

他們一家留在北京,從中宣部機關宿舍被趕到一個大雜院。母親一個人拉扯五個孩子,實在拮據,有時要靠賣書維持生計。

父親被打成右派后,阿城做什么都沒資格了,在學校被邊緣化,沒有尊嚴,不能去天安門受毛主席接見,只能去琉璃廠翻翻古書,看看字畫兒,研究研究古玩。

這反倒因禍得福,使他學了不少東西。阿城說他永遠感謝舊書店,小時候見到的新中國淘汰的書真是多,古今中外都有,雖然便宜,但還是一本也買不起,就站著看。店里的伙計都很好,從不管他,要是有的書擱得高了,還會幫他夠下來。他的啟蒙,是在舊書店完成的。

阿城在琉璃廠待得很舒服,那種舒服,他還記得,他每天混在玉、瓷器、字畫兒、印章這些曾經的生活方式里,一天天長大,一天天學雜。后來他與人聊天,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同齡人的文化構成已經不一樣了。琉璃廠是阿城的文化構成里非常重要的部份。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阿城十七歲,已然一身本領,卻背著「黑五類子女」這口黑鍋翻不了身。

1968年,他只能下鄉,輾轉山西、內蒙、云南三地,前后十一年。

在山西的一個村子里,阿城遇到一個高三學生,他對阿城說:「像你這種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瓏,要六面玲瓏,還有兩面得是刺。」這句話,阿城說他一直受用到現在。

阿城在云南插隊時還是有過一些快活時光的。當年阿城身體不好,干不了粗重農活,組織便安排他到子弟學校去教書。語數外,體美勞,沒有不教的。

每天晚上,大伙兒都會聚到阿城的屋里,聽他邊抽煙邊講故事,講《基督山伯爵》,講《悲慘世界》,講《老高頭》。煤油燈下,遍地人頭。講到關鍵處,阿城就會停下來休息,順便吊他們,這時就會有人迅速遞上一支春城煙,同時再來一個人趕緊往茶缸子里倒水。一切就緒,阿城繼續。

當時,阿城的女友羅丹同在農場教書,也是北京知青。從云南建設兵團回來的人,會傳一些阿城的軼聞。比如他自己手工制作了一個音響,用來聽BBC的古典音樂廣播。他一個人躺在屋子里聽音樂,可以不吃不喝聽上一天。阿城還穿過邊境,到對面的山上看過美國和平隊放阿波羅登月紀錄片。

1979年,阿城回到了北京。剛回去時,阿城只癡楞楞覺得自行車風馳電掣,久久不敢過街。后來,他在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謀了個活兒,隨后又到公司的《世界圖書》雜志當美術編輯。

羅丹1973年先回了北京,上了北京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教研室當了老師。羅丹一直在等阿城,經常去看他的父母。

那一年,阿城的父親正式平反,出山任了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理事兼書記處書記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母親也恢復了北京電影制片廠黨委副書記的職務。

十八歲那年,父親對阿城說了一句話:「咱們是朋友了。」得知父親要被平反的那天晚上,阿城以一個朋友的立場,說出一個兒子的看法:

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這三十年就白過了,作為一個人,你已經肯定了你自己,無須別人再來判斷。要是判斷的權力在別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還可以否定你,所以我認為平反只是在技術上產生便利,另外,我很感激你在政治上的變故,它使我依靠自己得到了許多對人生的定力,雖然這二十多年對你來說是殘酷的。

后來,阿城和羅丹結婚了。借了同事一間小屋暫住,是60年代的簡易居民樓,12平米左右,設施簡陋,生活不便,吃飯得用煤油爐。

2.成為作家的阿城

阿城寫《棋王》那兩天,詩人芒克正好在他家借宿。天氣有點冷,阿城的小東屋緊挨馬路,他們經常天沒亮就被無數只羊蹄子敲馬路的聲音敲醒,芒克不知何故非要半夜趕羊。

阿城告訴他:「這是從塞外趕來的羊,專供北京人吃的,正直奔屠宰場。也只有這段時間才放這些羊進城,不影響交通。你瞧瞧人有多壞,要吃人家吧,還讓人家大老遠的自個兒把肉給背來。」說完轉身又睡了。

1984年7月,阿城的小說《棋王》發表在了《上海文學》七月刊,瞬間引爆全國。阿城的小東屋每天應接不暇,接待全國各地各路文學刊物前來求稿的編輯,有時一天能來好幾撥,一撥能來好幾次,幾天光景竟喝掉五斤茶葉。

阿城說《棋王》是用三四天時間寫出來的,但羅丹回憶,要比三四天更短一些。

一次,又有人來約稿,看到桌上放著一個大陶瓷碟作煙灰缸用,煙頭如山。那人開口問:「抽這么多煙,胸口憋得慌不憋得慌?」阿城悠然答:「不抽就憋得慌。」

二人一笑。那人除了稿子,還要一份小傳,阿城說我過一天給你。第二天,阿城交了小傳:

我叫阿城,姓鐘。今年開始寫東西,在《上海文學》等刊物上發了幾篇中短篇小說,署名就是阿城。為的是對自己的文字負責。出生于1949年清明節。中國人懷念死人的時候,我糊糊涂涂地來了。

半年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按傳統的說法,我也算是舊社會過來的人。這之后,是小學、中學。中學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內蒙插隊,后來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與別人的孩子一樣可愛。

這樣的經歷不超出任何中國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過,我就怎么活過。大家怎么活著,我也怎么活著。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么不同。

作家止庵感慨道:「阿城是第一個讓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也五體投地:「阿城的文字在我讀過的中國作家中文字最為儉省、凝練,我認為克制是一種了不起的境界,因此,王朔、馮唐與阿城中間隔著一條寬闊的長安街,而且還沒有斑馬線。」

陳丹青說得最明了:阿城是「作家里的作家」。

過了一年,妻子羅丹被組織安排到日本京都大學去教一年漢語,走前她還在擔心:「走上一年,這屋里又該下不去腳了。」

1985—86年,阿城又寫了一些小說,《樹王》《孩子王》。還有一些短篇,后來收到了《遍地風流》里。

他計劃是要寫八個王,《棋王》、《樹王》、《孩子王》、《拳王》、《車王》、《鉆王》等,都是寫知青題材和農場生活。他爸更是平添一趣,連小說集的名字都起好了,八王倒置,就叫《王八集》。阿城后來把《車王》寫出來了,投給了《鐘山》,趕上寸勁兒,居然寄丟了,導致至今都沒人見過車王的轱轆長什么樣。

再后來一個階段,阿城的創作好像已經變成了慈善寫作。他有選擇地給一些地方小刊物投一些別處不易看到的稿子。他說,一個短篇可以讓一個借用編輯從縣城調到省城,讓他們夫妻團圓,成全好事。

這個時期,阿城就已經向朋友表述過他對文學的膩煩了。阿城認為文學只是一種偶爾為之的生存手段,他說他靠手藝來吃飯,靠手藝吃飯的人不能把自己釘在一個固定的點上累死。

三王陸續發表后,來阿城小屋的人就更多了。阿城最喜歡吃面條,自己在家幾乎頓頓吃面,主要是掛面。朋友們經常見他門也不鎖,托著一斤掛面滿目春潮,大步進院。

全國各地的人都向阿城涌來,阿城以面待客,最高創下過一天下面十六次的紀錄。有時他離家幾天,也會在自家窗上留字:「出門了,幾日回來,鑰匙和掛面在老地方。」

阿城認為:音樂繪畫小說詩歌,解決的不是安身問題。整天聊天,那是二流子。到美國去,我一看,這地方好,打工不必認識人,好活。你知道在北京,在中國沒有社會關系很難生活下去。一個人如果認識什么人,那是他的資源,可沒有關系的話,就跟那個民工一樣。

3. 生活強人的阿城

1985年到1986年間,阿城去了兩次美國。第一次去是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

1979年之后的十年間,白先勇、蕭乾、艾青、王安憶、張賢亮、馮驥才、汪曾祺、北島、劉索拉等許多中國作家都參加過這個計劃。

阿城去了美國以后發現那邊不需要關系,完全不是人情社會,你不需要認識人,就能找到活兒,比北京好活。第二次再去美國,阿城就留下了。

阿城剛到美國時住過一段時間房車,給人刷過墻,送過外賣,什么都干。阿城從來沒有瞧不上體力勞動,他的動手能力極強。他是好廚子,也是好木匠,能打全套結婚家具,能修護難度極高的明式家具,他最早橫越美國的二千美元旅費就是靠木匠手藝賺來的。

后來有記者一臉不解地問:「你以前在美國主要靠打工維持生計?」他回嗆道:「我在美國打了很多份工,主要是刷墻。刷墻不用動腦子。我為什么非要去做那些費腦子的工作?」

阿城也不是一直待在美國,他經常滿世界轉。1992年,阿城去了趟威尼斯,受邀旅居、閑逛。之前一個意大利人翻譯了《棋王》,看瘋了一群意大利人。意大利每年都會從世界范圍內選一名作家在威尼斯住三個月,然后交一部作品。

阿城之前的上一個受邀者是諾貝爾獎得主,阿城后來交的,就是《威尼斯日記》。

后來在美國收入多了,阿城搬到了一個兩居公寓。國內的朋友去拜訪他,還是面條款待,那會兒羅丹和兒子還沒來。阿城還倒騰了一陣子仿古家具,戰績一般。后來就開始教鋼琴,好久不見的友人聽說他在教鋼琴,大驚,從沒聽說他學過鋼琴。

阿城嘬了口面湯嚴肅地說:「要教得教高級班的,準備參加國際比賽的。那會兒人家不需要你在技術上指導。只需要咱們從藝術修養上面、格調理解和演繹方面,從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加以調教和指導。這絕對是教高級班的活兒。比賽前的最后點撥,這當然便宜不了。一年有幾茬,就足夠養家糊口了。」

友人追著問:「要是學生不夠呢?」阿城又嘬了一大口面湯:「我攢車啊。在美國玩兒車啊,不需要技術。只需要邏輯概念。比如說:

你到汽車墳場找一輛三十年代破爛不堪的德國車。咱不一定非得奔馳,大眾就行。你幾十塊錢或一兩百塊買下來,拉回家。然后,去大眾汽車的代理商行,訂購一本那個年頭那個型號大眾車的汽車手冊。內容非常詳實。

你按圖索驥,先把所有的橡膠件、易損件全套買下來。回去一點點拆開,一點點換上。然后把氣缸拆下來,拉到修里部幾百塊錢就搪了缸、試了車。你再把氣缸拉回來,按照圖紙要求一點點裝上。其他部分什么剎車、底盤系統啦,變速器啦,電路、油路啦,一點一滴,一步步仔細地來。最后一輛嶄新的老爺車,就在你手底下就誕生了。

當然,別忘了,噴漆可別舍不得花錢,銅活兒一定得锃光瓦亮,古董車最講究品相。你花了心血,花了時間,還玩得舒服。你一共花了兩、三千美元的本錢,至少還不賣他兩萬以上?一年玩一部,就足夠你踏踏兒地活著。

掙錢之余,阿城也一直在寫,「寫作一定要用母語。我基本每天都在寫,有時一兩個小時,有時七八個小時。寫作是一門工藝,像繪畫一樣,講究心眼一致。你要是長期不寫,手就不聽話了。」寫到得意處,他會給自己炒兩個菜,下一碗最愛的面條。吃完再沖個熱水澡,舒舒服服往床上一躺。

4.會聊天的阿城

王朔1997年住洛杉磯期間,周末經常去阿城那個小圈子的聚會玩,聽他神侃。王朔自己說:「各地風土人情,沒他不懂的,什么左道偏門都知道,有鼻子有眼兒,嗨得一塌糊涂,極其增智益壽。」

王朔問過聚會中的一個人,他老這么說有重復么,那人說她聽了十年了,沒一夜說得重樣兒。

陳丹青一語中的:「阿城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原《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的感受是:

與阿城聊天,無論什么話題,他都可以接過去,且聊得機敏,聊出味道。偶爾有接不上的地方,也只是把腦袋仰在那兒笑著吸兩口煙,等低頭撣煙灰時,則馬上又會把斷裂的地方續接得天衣無縫。聊完后告一段落,你興致甚濃地對他說,今天聊得很愉快。他會很得意地說,我和別人聊天,大家都感覺愉快。

王安憶認為阿城是一個有清談風格的人,阿城覺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東西,海闊天空地聊天。

另據作家陳村觀察,座中若有悅目之女子,阿城的發揮便愈加精彩,聽者真能達到生不愿封萬戶侯的境界。

5.“好色”、親近世俗、有煙火氣的阿城

2000年以后,阿城回國。

記者去采訪他,他說他現在的一部分收入是靠賣照片,人家要什么他拍什么。他有很多設備,都是他在美國地攤上得的。

他跟編輯徐曉說:「我這個人好色。色不光指女人,應該指一切好東西,比如好的音響、好的照相機鏡頭。」

阿城后來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來自影視行業,畢竟賺得多。當年他就說過,「我有嘴,我老婆有嘴,我孩子也有嘴。靠寫小說掙錢太苦。小至個人,大至中國,衣食是一個絕頂大的問題,先要吃飽,再談其它。」

其實阿城很早就開始玩電影了,1986年他就和謝晉一起做了《芙蓉鎮》的編劇。

他自己的幾個小說也被拍成了電影,《棋王》拍了兩版,香港一版,大陸一版。《孩子王》給了陳凱歌。2005年,阿城還擔任了第六十二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最近一部編劇作品是侯孝賢的《聶隱娘》。

滕文驥當年想拍《棋王》,但死活聯系不上阿城。有一次得知阿城從美國回來,造訪香港,趕緊打電話過去,那邊沒有半點興奮,只是急著說:「有什么話等我回來再說吧,電話費太貴了。」等他從香港回來,見滕文驥的第一句話就是:「香港的米飯好吃,不用就菜。」

陳村回憶,阿城吃相莊嚴,目不斜視,吃飽放下碗筷,抽煙,不再動筷。

日久天長,阿城在塵世已經化作了一個傳說。他完全是一個雜家。那他這些東西是靠什么?靠生活經驗,和對一件事情的體會能力。他能很快找到癥結,更難得的是他有解決辦法。他當知青也好、更早當狗仔也好,總得要自己生存。所以他獨立生存的能力是巨強的。他就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各方面,還重視動手。

他對朋友極為仗義。

還有一次在北京,阿城背著一個軍用黃書包回來,朱新建問是什么,阿城帶著幾分得意打開給他看,滿滿一書包錢。那會兒還沒有一百的票子,但就這一書包十塊也讓人看了很過癮。

阿城說:「你拿一點去。」朱新建拒絕:「我干嗎要你的錢。」阿城說:「這么多錢我一個人怎么用得完。」朱新建還是不要。后來朱建新跑到巴黎去混,實在手緊時寫了一封信到美國,阿城收到信后,寄去了一千五百美元。

看起來阿城好像過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生活。但他自己說,「我喜歡和不讀書的人來往,他們身上沒有讀書人的那股習氣。」他平時來往的朋友來自三教九流,他交友的準則是,「對方有信用。」

阿城是喜歡煙火氣的。他在臺灣居留期間,侯孝賢安排他住木柵的安靜山邊,事后阿城說,下回能不能就讓我住永和豆漿樓上。

6.在“圈子里”被封神的阿城

臺灣文藝界聊起阿城就像在說一個神。「阿城是個難以被話語描述的文藝復興人。他既能畫畫、拍照,也擅寫小說、隨筆、編電影劇本,還有烹調、修護家具、組裝汽車等好手藝。阿城是小說家、文體家和生活家,不妨視他為坐擁世俗卻清明謙沖的智人。」這是2003年臺灣人介紹阿城時的話。

作家朱天心1986年生完謝海盟,坐月子時就在讀阿城,她當時覺得世上有這樣一本東西,她從此不用再寫作了,就好好當媽媽吧。據她描述,那種感覺非常幸福:「你面前站著個終其一生都追趕不上的高手,你就好好當他的讀者,放心去做另外一個自己吧。」張大春也說過:「早年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非常崇拜阿城。」

一直以來,經常會有一些陌生的朋友到阿城家里去拜訪他,有的只是為了能一睹風采,聽他聊聊天。

阿城家里的陳設物品很多,很雜。地上零散堆放著石像、石碑,過道的長條案上擺著一套特別漂亮的五金工具,到處都堆著成捆的書,多為社會學、民俗學、人類學和自然科學類,幾乎沒有文學類。

有一年,天井里還養了兩只大烏雞,阿城說這雞是苗族巫師祭祀用的,他去貴州看苗繡,就帶回來兩只,養著每天看看。

可能只有阿城才配得上興趣廣泛這個詞。攝影、繪畫、音樂、裝幀藝術,以及各種吃喝玩樂的技藝,他幾乎無所不通,無所不精。他喜歡倪云林,八大山人,也喜歡畢加索,達利,喜歡意大利歌劇,也喜歡京劇和京韻大鼓。他最喜歡是還是中國民間的那些東西。泥塑、燒陶、貴州苗民的繡衣,都是他珍貴的寶貝。

就像唐諾說的:「阿城是個好讀書而且雜讀書之人,但和我們這一代人大不相同的是,即便近乎手不釋卷,但阿城通過文字的學習比例仍遠比我們低。」

阿城是通才,是雜家。他的種種經歷,常人都無法相比。豐富經歷下淬煉出的通與雜,更是對同輩的時代級碾壓。如黃章晉所言:「阿老他更像是一個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人,他的興趣,知識構成,他的偏好,完完全全更像今天的人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了,所以他在那個時代特別嚇人。」

面對阿城,王朔也曾松了口氣:「這個人對活著比對寫文章重視,幸虧如此,給我們留下了活著的空間。」

——摘選整理自長文《與阿城有關的日子》



讀后感:今天是訓練營的第40天,今日小理論是:角色扮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0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43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53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20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16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0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4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0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09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91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7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3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3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