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侯萬《魏侯萬世家譜》統(tǒng)譜討論綜合(1)
(2024年10月12日)
堂名-祠名-堂序,討論時間3天(2024.10.9-10.11),截止時間2024.10.11.11:30,綜合如下。
一、貼子回復(fù)
魏彥華:“現(xiàn)在大部分魏姓多是古魏國子民魏姓的后代,畢萬的家屬改魏姓就幾十年,他的后代又改回畢了。”
魏裕昌回復(fù)如下:
1、三代夏商周,晉獻(xiàn)公滅西周姬姓魏國,不可能一片焦土。針對的是西周姬姓魏國王室和軍隊(duì),平民百姓都是畢萬建立東周魏國后的子民,子民中百分之百沒有魏姓人。
2、前661,畢侯萬元年(畢萬封元年),畢萬建立東周魏國,首任諸侯國君畢侯萬,畢侯萬在位10年(前661-前652)。
3、前651,魏侯萬元年(畢萬封十一年),畢侯萬改魏侯萬,二任諸侯國君魏侯萬,魏侯萬在位5年(前651-前647)。
4、司馬遷《史記》魏世家第十四,由畢姓魏世家、魏姓魏世家兩部分構(gòu)成。畢姓魏世家10年(前661-前652)。畢侯萬是畢姓魏世家首任也是末任諸侯國君。魏姓魏世家427年(前651-前225)。魏侯萬是魏姓魏世家首任諸侯國君,在位5年(前651-前647)。也就是說,魏世家437年(前661-前225),分為畢姓魏世家10年、魏姓魏世家427年兩段。魏侯萬是魏世家二任諸侯國君,和魏姓魏世家首任諸侯國君。
5、前709,畢萬誕生。前661,畢萬建立東周畢姓魏國,稱畢侯萬。前651,畢侯萬改魏侯萬。從魏侯萬生年(前709)開始計算已經(jīng)2734年。從第一個魏姓人(前651)開始計算已2676年。然而,不但魏姓人沒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史學(xué)界也是一筆糊涂賬。《辭海》(第7版,2022.1)編委皆是史學(xué)界精英,可是畢萬詞條錯誤,歷史年表多處錯誤,誤導(dǎo)了公眾。
6、司馬遷《史記》規(guī)則:“天子載本紀(jì),諸侯載世家,大夫載列傳。”即世家就是諸侯國,而史學(xué)界多把東周魏國稱魏邑、魏地。本“畢萬封十一年,(畢萬)從其國名為魏氏。”而史學(xué)界認(rèn)為魏世家是魏文侯斯之世家,甚至說成沒有魏斯就沒有魏世家。
7、歷史研究,一手出處、截圖、綜合比對、反復(fù)論證,方可結(jié)論。而結(jié)論最重要一條是看是否成立?若不成立,一手出處為孤證,其結(jié)論是錯誤的。故而:有出處,且成立,視為成立;有出處,不成立,視為不成立;無出處,但成立,視為成立;無出處,不成立,視為不成立。
定論:魏彥華“現(xiàn)在大部分魏姓多是古魏國子民魏姓的后代;畢萬的家屬改魏姓就幾十年,他的后代又改回畢了。”此兩說為誤說,皆不成立。
二、堂名-祠名
1、魏姓得姓始祖魏侯萬,巨鹿始祖[漢]魏太守歆,國史為證。見[西漢]司馬遷《史記》、 [唐]林寶《元和姓纂》、[北宋]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北宋]初《百家姓郡考》。
2、參照《孔子世家譜》統(tǒng)譜200萬孔姓族人成功經(jīng)驗(yàn),按《魏侯萬世家譜》統(tǒng)譜655.35萬魏姓族人,時間跨度約1萬年,用計算機(jī)編程理清輩份,用千字輩份確保以后1.5萬年不混亂。凡姓魏皆[春秋]魏侯萬之后,凡姓魏皆[漢]魏太守歆之后,是完全正確的。魏者大名,萬者滿數(shù),故曰滿數(shù)堂。而統(tǒng)譜就是修譜,滿數(shù)堂就是合堂。這個與魏秋輝(傳統(tǒng)文化副研究館員)所倡導(dǎo)的“修譜合堂”說完全一致。為此,希望大家按照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即不可相互攻擊,團(tuán)結(jié)為大,誰正確,照誰意見。這樣,統(tǒng)譜完全可以做成,且周期不會過長,預(yù)計3-5年就可大功告成。
3、堂名,一般是表明哪位公之后,一目了然。堂名,有堂序,載入一修譜中。手稿不是一修譜。若一修譜無堂序,其堂名多不實(shí),多是后人拍腦袋出來的。因譜中有巨鹿郡序,表明該支屬于[漢]魏太守歆之后,故巨鹿堂無意義。大名堂,僅是表明姓魏,沒有表明哪位公之后,故大名堂無意義。結(jié)草堂為魏顆之后,魏顆為令狐姓始祖,不可用結(jié)草堂。九合堂,為[春秋]魏絳之后。鶴山堂,為[南宋]魏了翁(字鶴山)之后。寒松堂,為[清]魏象樞(字寒松)之后。為此,我們統(tǒng)一為滿數(shù)堂,表明655.35萬魏姓人皆魏侯萬之后,有滿數(shù)堂序載入統(tǒng)譜中,建議原堂名不再使用。
4、祠名,各處皆稱“魏氏宗祠”,分不清誰是誰?
⑴秦前,氏為姓的分支。炎帝居于姜水,以姜為姓。黃帝長于姬水,以姬為姓。姬高(姬昌第14子,不是第15子)封畢國,于是為畢姓,改畢高,位列四公,稱畢公高。畢萬封十一年,從其國名為魏氏,畢侯萬改魏侯萬,為魏姓得姓始祖。魏顆改令狐顆,為令狐姓得姓始祖。魏萬章改萬章,為萬姓得姓始祖。魏長卿改馮長卿,為馮姓得姓始祖。魏卑子改王卑子,為王姓得姓始祖。
⑵秦統(tǒng)七國,車同軌,書同文,度同丈尺寸,量同石斗升,衡同斤兩錢,姓和氏統(tǒng)一為姓。[北宋]初《百家姓郡考》已家喻戶曉。如:張三,李氏,表明李氏為張三媳婦。家譜:王九,洪氏,表明洪氏為妣或祖妣等。碑文:趙六,孫氏,表明孫氏為妣或祖妣等。為此,不宜稱魏氏。魏,本諸侯世家,這個是兩千多年來,我們沒有搞清楚的問題。我們搞清楚了,改過來即可。建議改為“魏世家某某祠”,限六個字,因?yàn)榘凑諅鹘y(tǒng)文化大小黃道皆為黃道。某某為兩個字村名,或兩個字鄉(xiāng)鎮(zhèn)名,或兩個字始遷祖字號。建議祠名:魏世家溪里祠,魏世家聚英祠,魏世家唐臺祠,魏世家華田祠,魏世家沙溪祠,魏世家金雞祠,……,等等。
三、滿數(shù)堂序
畢公高西征,留守西域,傳20世至畢萬(前709-前623),聞訊晉獻(xiàn)公滅國17,服國38,可乃天下霸主,一代英豪。投晉獻(xiàn)公,將功成名就也。于是乎?畢萬率子孫從新疆天池西王母邦越昆侖,涉流沙,到晉國,以平民身份效忠于晉獻(xiàn)公。
因畢萬生于新疆,長于新疆,有西域血性,故身材魁偉,氣宇軒昂,有博古通今之略,經(jīng)天緯地之才。
前661,晉國大旱,顆粒無收,周天子姬閬準(zhǔn)奏晉獻(xiàn)公,左將軍趙夙駕車,右將軍畢萬護(hù)衛(wèi),伐霍(今山西霍州)、耿(今山西河津)、魏(今山西芮城)。
魏國(西周魏國)城墻非常堅固,防守特別嚴(yán)密,進(jìn)攻三個月沒成功。畢萬曰:“伐魏國,須進(jìn)城。想進(jìn)城,地道矣。”晉獻(xiàn)公聞,甚喜。命他組精兵掘地道。半月許,地道至城里。畢萬帶兵,經(jīng)地道入城,攻入西周魏王府,取下西周魏王首級,西周魏軍歸降。
畢萬開城門,迎晉獻(xiàn)公,獻(xiàn)西周魏王首級。晉獻(xiàn)公代周天子惠王姬閬把西周耿國-西周魏國土地、人口分別封給左將軍趙夙和右將軍畢萬。
畢萬重建東周魏國,為首任國君兼晉國大夫,稱畢侯萬。
天子載本紀(jì),諸侯載世家。魏世家第十四,諸侯國是也。司馬遷《史記》:“畢萬封十一年(前651),從其國名為魏氏。”畢侯萬改魏侯萬,為東周魏國二任國君兼晉國大夫、魏姓得姓始祖。司馬貞《索隱》述贊:“畢公(畢公高)之苗,因國為姓。”
宋祁-歐陽修《新唐書》:“因?yàn)槲菏希f生芒季,季生武子犫。”意:魏侯犫(魏武子犫)為魏侯芒季之子,魏侯萬之孫。
“魏,大名也;萬,滿數(shù)也。”魏侯萬,必大也。魏侯萬之后,必大也。滿數(shù)堂是也。
魏裕昌 謹(jǐn)識
共和國75年(2023)仲秋月中浣
四、說明
1、畢公高,文王第14子姬高,不是第15子。封畢國,改畢高,列四公,稱畢公高。武王伐紂,即牧野之戰(zhàn),到底哪年?有13說。武王元年(前1046),史書傾向這個時間點(diǎn)。
史載:畢公高、周公旦隨武王一道出征,滅紂后,畢公高、周公旦手持大、小鉞yuè“夾”著武王走進(jìn)社廟,舉行“受天明命”大典。大典過后,班師回京,辟建大周王朝,武王進(jìn)位天子,拜周公旦為太師,拜畢公高為太傅。武王姬發(fā)為文王姬昌次子。太師周公旦為文王第4子,為左丞相。太傅畢公高為文王第14子,為右丞相。
武王在位3年(前1046-前1044)。武王崩,成王姬誦13歲繼位,發(fā)生了三監(jiān)之亂,即文王第3子管叔鮮(姬鮮)、文王第5子蔡叔度(姬度)、文王第8子霍叔處(姬處),對周公旦猜疑,伙同商紂王之子武庚叛亂。
周公旦平叛,誅武庚、管叔鮮(姬鮮),廢霍叔處(姬處)為庶人,流放蔡叔度(姬度)。畢公高,為誅管叔鮮(姬鮮)說情,故受牽連,被貶西征,戴罪立功,這就是司馬遷《史記》“其后絕封,為庶人”之由來。
周公旦封魯國,畢公高封畢國,皆未到任。畢國(咸陽北)被西戌滅,與畢公高西征有關(guān)。畢公高傳20世,至畢萬,怎么傳的?“其后絕封,為庶人”,到底怎么回事?這個屬于斷代工程,我們搞不清楚屬正常。
2、黃道,主要用于祠名、牌位、碑文。⑴青龍、明堂、天刑、朱雀、金匱、天德、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陳稱12神煞,為便于記憶,用“道遠(yuǎn)幾時通達(dá),路遙何日還鄉(xiāng)”12字對應(yīng),最后一字落在帶走字底字為大黃道。⑵生老病死苦,最后一字落在生字或老字為小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