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在樓下的云貴過橋米線吃飯,餐廳人多,我和一對母子同坐一桌。
小男孩大約五歲,穿了一件藍色針織外套,臉圓圓的,模樣十分可愛,滿臉透露著稚氣。母親身穿白色T恤,滿臉疲憊。
孩子剛坐到椅子上,看見旁邊的一盆綠色盆栽,想要伸手去摸。那位母親看見,我只聽“啪”的一聲,然后說:“不要動,好好坐著。”
只見那孩子立刻安靜了下來。孩子大約安靜了一會,又開始活躍起來,問了她媽媽好多問題,那位媽媽基本全程在敷衍著回答。(聽完沒記住)
他們的飯上來了,孩子看到了鵪鶉蛋,說到:“哇!小雞蛋。”媽媽立刻回應:“人家叫鵪鶉蛋。”
小男孩這時不啃聲,安靜吃飯。最后,媽媽問孩子吃飽沒,孩子說,吃飽了。媽媽又用命令的口吻說:“再喝兩口湯。”孩子機械式的喝了兩口湯。
媽媽與孩子的對話,完全是無意識的,也許因為我們小時候就是被那樣養大的,所以我們覺得理所當然應該這樣養育我們的下一代。
---
這些行為與語言原本我也覺得習以為常,慶幸遇到了孫老師,我的觀念才得以轉變。
當孩子說錯的時候,我不會直接說孩子錯了,而是肯定孩子對的地方,然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自己去探索,找到答案。這時候,父母與孩子的交談就顯得格外重要。
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存在。不能總是以為我的想法來替代孩子的想法。孩子如果連穿衣、吃飯、玩玩具都要被大人來決定,那么以后我們再抱怨孩子沒有獨立能力,是不是很諷刺?孩子有權利自己感受冷熱、自己決定吃多少,自己發明新的游戲玩法,而不是被父母限制在框框里。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剛才那位媽媽就是采取說教的口吻,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可做。我選擇讓孩子自己體驗,自己形成意識,哪些事情不能做。比如,剛拖完地,孩子摔倒了。我會讓他自己分析摔倒原因,如果是拖完地滑倒的,下次是不是應該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