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有成語故事,不言而喻,所以不重復了,在“文義”和“方法論”上看看:“比喻寫文章或說話時,在關鍵處加上精辟的話,使內容更加深刻而生動。”其中,要注意的關鍵詞是“文章”“內容”“關鍵處”“精辟的話”。
文章寫出來,要么獨立成篇,要么構筑為一本書。寫文章,要注意“畫龍點睛”,辯證觀之,讀文章、看書不是亦應該在“畫龍點睛”的“點睛”之筆處著力——用心思、動腦子?其實,讀出了、看出了“作者的寫法”,才是真正地“讀懂了”“看明白了”,把作者的“寫法”變成了作為讀者的自己的“看法”,才是真正的“能力獲得”“獲得能力”了!讀文章、看書的“第一要務”就是此者吧?這也是我所說的“把握邏輯的‘綱’,掌握知識的‘目’,達成‘綱舉目張’的統一性。”
哲學上是最講究“統一性”的,讓人感到很抽象,其實質則是一種理性具體。在閱讀過程中,讀者與作者融為一體了——作者所寫的,正是讀者心里所想的并所要說的,不就是一種“統一性”?達不成這種“統一性”,何言“獲得感”?更關鍵的是在“畫龍點睛”的“點睛”之筆處達成高度的“統一性”,這才是在讀文章、看書中升華自己的要害所在。
我年輕時看書、讀文章常常是“囫圇吞棗”的,不大特別注意“點睛”之筆,今覺而悟之,獻給“新新人類”,望后生們少走彎路,在“能力建設”上昂揚闊步。